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京调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音乐 五年级下册 教材 -出卷网-:人民音乐-出卷网- 教学目标 1.运用听辨、视唱、模唱、谱例分析等方法体会器乐曲《京调》主题音乐与传统京剧唱腔的关系,感受器乐曲《京调》中的戏曲元素与京剧韵味儿。 2.对比听辨出乐曲中两段不同情绪、风格的主题音乐(主题A、主题B),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探究其风格差异形成的原因,体会两段主题音乐对京剧唱腔特点的继承与适应器乐曲所做的改编。 3.通过与两主题风格相适应的京剧身段学习、表演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器乐曲结构的同时,表现出器乐曲浓郁的京腔京韵。 4.体验器乐曲《京调》创作所凸显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从而引发对传统戏曲文化发展、传承、创新的进一步思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听辨、分析《京调》主题A与传统京剧《苏三起解》西皮流水唱腔的关系,体验器乐曲《京调》中蕴含的京剧韵味儿,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热爱的同时激发其对传统戏曲文化发展、传承、创新的进一步思考; 2.听辨A、B两主题不同的情绪风格,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探索二者所采用的京剧元素,进一步体验作品京剧韵味儿。 教学难点: 1.运用听辨、视唱、谱例分析等方法分析、体验、探索器乐曲《京调》主题音乐对京剧唱腔特点的继承与适应器乐曲所做的改编。 2.通过模唱京剧元素的主题音乐、模仿京剧角色身段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进一步明确器乐曲结构的同时,表现出器乐曲浓郁的京腔京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体验京腔京韵,讲解京剧西皮流水 1.欣赏传统京剧《苏三起解》西皮流水唱段 2.师生模唱前两句加深主题旋律素材记忆,体验京剧西皮流水唱腔韵味(教师提示小嗓发声、字正腔圆与归韵咬字、上口字“街”的发音、1/4拍、速度稍快、“离”字小嗖演唱技巧等。) 3.师生总结京剧西皮流水在速度、节拍、情绪三方面的特点。 二、聆听器乐曲主题A,分析其与京剧西皮流水的关系,体验器乐曲京腔京韵 4.聆听器乐作品主题A,设问:主奏乐器是什么?器乐作品主题A与京剧《苏三起解》西皮流水唱段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曲调、情绪、创作手法三方面思考 ①生:“曲调与西皮流水基本相同”———课件展示乐谱,师生打拍子视唱主题A与《苏三起解》西皮流水唱段前两句乐谱,再次验证了器乐曲《京调》主题A的旋律框架取材于传统京剧《苏三起解》西皮流水唱段。 ②“情绪与《苏三起解》唱段的悲愤之情不太一样,主题A在笛子嘹亮音色的演绎下听起来活泼、热情。” ③谱例分析:观察乐谱分析主题A红色圈中的音符数量与节奏有什么特点? 结论:相比《苏三起解》,主题A采用民间音乐常用的十六分音符“加花”的手法使旋律更加流畅、具有歌唱性,增强了乐曲活泼、俏皮的风格。” 三、聆听全曲,听辨A、B两主题不同的情绪风格,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二者所采用的京剧元素),进一步体验作品京剧韵味儿 5.完整聆听器乐曲《京调》 设问:主题A出现了几次?“两个主题A、B的情绪有什么不同?速度一致吗? 生:“主题A出现了三次······相对于活泼热情的主题A,主题显得B更抒情优美。虽然主题B听起来速度好像变慢了,但通过打拍子仔细听辨,我认为两主题稳定拍的速度其实是一致的。” 6.思考“为什么明明速度相同,却产生主题B变慢的错觉?分析谱例,思考两乐段的节奏与音符的使用有什么特点?” “主题A音符更密集、节奏紧凑,主题B多使用长音,营造出抒情的效果。” 7.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两主题不同的情绪风格表现是由于二者分别取材于不同的京剧唱腔:不同于主题A采用京剧西皮流水的旋律素材,主题B旋律素材来源于京剧西皮原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