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56610

16《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130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教学设计,统编,高中
  • cover
山水中的精神突围———《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鉴赏文中写景句子,欣赏景物之美。 2.通过知人论世、群文比读,寻找文人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径。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寻找文人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径。 学习难点:寻找文人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径。 【学习步骤】 学习情境: 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湖北和得天独厚旅游资源的泰安,联名发起了以“重走名人足迹,感受名人情———为主题出游项目设计征集活动,请参考《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为当地政府出言献策。 学习任务一:一山一水争芳华———回顾名人出游信息 既然是要重走名人足迹,我们就要了解苏轼和姚鼐两人出游的基本信息,以此为蓝本才能设计现在的旅行项目,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寻找关键信息,回顾苏轼和姚鼐的出游行程。 设计意图:回顾文本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二:登山临水赏其景———设计海报内容 请你选择一处最经典的景色,作为海报内容,文中哪个画面是你的“心动点”? 回答要求:先读出段落,再说明原因(可以从画面的构成要素、意境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①赤壁水月图: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意境:朦胧、梦幻、静谧、广阔) ②登高临雪图:乘、 历、穿、越、至;四十五里……其级七千有余;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意境:开阔、宏大、高峻) ③泰山日出图:大风扬积雪击面;云漫;云中之山白若樗蒱;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意境:静动有序,巍峨壮美,绚丽灿烂,恢宏浩大,变幻蓬勃) 设计意图:鉴赏文中写景内容,品析景物之美 学习任务三:知人论世感其情———设计项目解说词 设计文旅项目,更为重要的是感受名人情怀。为了帮助游客在游览时更好地了解苏轼和姚鼐如何在山水中实现了精神突围,请你为出游项目设计解说词。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静谧 迷蒙 朦胧 乐:沉醉于美景,内心愉悦自由 历史之水月(3)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无穷 永恒 悲:人生短暂个体渺小 哲理之水月(4) 逝,未尝往;盈虚,卒莫消长;惟江上之清风……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变与不变 无主无尽 喜:物我无尽物我合一 精神 底色 儒←→道 解读:苏轼的精神困境,通过联系写作背景可知,苏轼被贬黄州,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刻,自己忠君报国的理想不能实现。根据苏轼“乐—悲—喜”的情感变化,可以对应地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自然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夜游赤壁之后的苏轼从黄州赤壁的水月中汲取了怎样的精神力量, 从而实现了精神突围呢? 自然之水月———带给苏轼“乐”的情感,使苏轼沉醉于眼前美景,暂时忘却了忧愁,获得了短暂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稍纵即逝的。于是他在歌唱“击空明兮溯流光”之后,也在无意间道出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心声。“香草美人”自屈原始就是忠君爱国的象征,是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苏轼用一个“望”字表达了自己现在和忠君爱国理想的距离。于是,他在下面对人生产生了怀疑,又借客人之口开始了一场破解千古之谜的大戏。 历史之水月———这一部分,苏轼悲自己的人生短暂、个体渺小。从眼前之水月联想到历史之水月,这一无穷、永恒的水月穿越古今,始终没有变化,正在照亮着“我”的明月也曾照亮过意气风发的曹操,但曹操已经不在。他开始悲,悲自己的生命短暂,同样是有限的生命,我为什么就不能像曹操一样呢?如此之英雄尚且被时间的长河吞没,更何况是当下这样失意落魄的“我”呢?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