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风景谈 作者:矛盾 作者简介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浙江省 桐乡县乌镇人。现代杰出文学家,“五四”新 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蚀》、《子夜》(其代表作); 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 茅盾(1896--1981)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整体感知 写作背景 “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本文共10个自然段,除4、6、8、10段是议论外,其余6个自然段的描写,各自构成一幅幅画面。 所谓“风景”,《辞海》的解释是“风光景色”。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但这篇散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因此,我们在考虑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一要考虑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 解题 整体感知 妩媚 颀(qí)长 摇曳(yè) 黑魆魆(xū) 缭绕 静穆 偎(wēi)依 温雅 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 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非常无聊。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贻(yí)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万籁俱静:意思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整体感知 生字词 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快速阅读,分别为这些画面命名。 理清思路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北国晨号 桃林小憩 石洞雨景 理清思路 描写了延安军民的生活,我们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文章写的是延安? “黄土高原”、“北国” 延安 多处写了“河” 延河 人物活动的描写: 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言、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清晨号兵 延安人 第1段“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第2-4段“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第5-8段“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第9-10段“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 理清思路 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试归纳,并概括段意。 03. 课文解读 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作者要来描写沙漠? 课文解读 沙漠驼铃 为什么《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会令作者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呢? 《塞上风云》的预告片 影片写的是塞上,反映抗战时期国内各族人民团结抗日的故事,正是这部爱国影片的主题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情不自禁地忆起延安见闻,交代了写作的缘起。同时作者又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的告诉人们,即使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原,只要有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为改观,为后文歌颂人类的伟大,歌颂抗日军民埋下伏笔。 找出具体描写驼队的语句,分析写作特点。 沙漠的纯然一色与那一杆大旗的猩红构成什么关系? 沙漠是寂静的,又有哄哄的火响,这是否矛盾? 沙漠的寂静与叮当叮当的驼铃柔声又构成什么关系? 找出能概括沙漠特点的两个词语: 课文解读 对比,让人倍感驼队出现的亲切可爱。 不矛盾,以热空气的哄哄火响来反衬沙漠的寂静。 对比。以沙漠的寂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