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17780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一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4次 大小:517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试题,学期,语文,次月,第一,宁夏回族自治区
  • cover
银川一中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命题教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从古至今,各民族都为祖国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力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的重要历史表现。 “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和“一体”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民族内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之间辩证和谐的共同体关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此为“多元”。不过,这些民族从来不是以相互隔绝、相互排斥状态出现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嵌入,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共同体,此即“一体”,这就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形成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56个民族这个“多元”在中华民族这个“一体”中得到充分体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救亡图存的历史。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危急时刻,各民族总是能够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摘编自邢广程《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材料二: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会从多元走向一体。统一性不是单一性的无穷复制,而是差异性的多样和谐。约6000-8000年前,中国就呈现出六大文化区系,“满天星斗”交相辉映彼此影响。夏商周时期,周边林立的万千邦国,进一步向中原聚拢,形成华夏居中、四夷居边的天下格局。秦汉建立大一统国家制度,却并未打断多元文化的融入。周边族群不断进入中原,不但带来“塞外野蛮精悍之血”,还深刻影响了华夏的制度与文化样态。许多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重要制度,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统一度量衡与税收,建设全国性的交通路网,将经济互补的各区域各族群更紧密地凝聚在一起;跨区域的人口大规模流动持续不断,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相互影响,族群界限逐渐消泯。中华大地从不缺乏多样性,区域多样、文化多样、语言多样、族群多样、宗教多样,但无论如何多元,总追求通过交流互鉴而融为一体。这一切不是基于族群文化可以解释的,而是由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来决定的。多元保证“可大”,一体保证“可久”。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得以周期性地巩固和壮大。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决定了中华儿女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共同信念。“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这是中国人牢不可破的政治底线和道德信念。古代中国,大一统被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天下被当作最高政治理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却无一例外地拥有“定于一”的政治共识。从秦汉至明清,天下大势分分合合。但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主动认同大一统,以此作为政权合法性的来源。汉朝人说“六合同风”“九州共贯”,隋朝人说“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