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38541

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137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2023
  • cover
寡人之于国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3.感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4.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1.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2.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有人能简单介绍一下他吗? 二、走进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柯,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先秦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圣人,说明他是孔子后儒学的大师之一。)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孟子》一书,与《大学》、《中庸》和《论语》一起,并称“四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三、解题 问1:题目中“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是谁? 明确:梁惠王。 问2:梁惠王是哪国人? 明确:魏国人。梁惠王即魏惠王,因魏国的都城在大梁故称梁惠王。 问3:这篇课文选自《孟子》第一篇《梁惠王章句》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对文言文节选题目的安排,传统的方法是选择文本的第一句话。比方说《季氏将伐颛臾》题目也是选择选文的第一句话。那我们来看“寡人之于国也”,这个题目应该怎么翻译? 明确:我对于这个国家。 问4:这不是一句完整句子的话,完整是课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有人来翻译一下吗? 明确:我对于这个国家,也是很尽心尽力了。 问5:你从梁惠王的这句话中读出了怎样的语气? 明确: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①充满疑问与遗憾;②自我满意感。 四、文本细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梁惠王的困惑: 问1:梁惠王为什么说自己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理解句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强调重点字词:河内、凶、粟、河东、亦然。 解读: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梁惠王的治国方略,就是“移”。你们有没有发现,梁惠王所谓的尽心就是在收成不好的时候把百姓、粮食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但是“查漏补缺”、政策只能说是临时的救灾政策,“拆东桥补西墙”。其他政策比方说减税、开仓啊,真正能缓解饥荒问题的措施却并未实施。 问2:梁惠王实施“移民”和“移粮”的政策,最终的效果又是怎么样的? 理解句子: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在梁惠王看来,这种“查漏补缺”的做法已经够尽心的了,比起领国的政治要好多了,但是最终人口数量却一点也没多起来。 问3:所以梁惠王请教孟子目的是为了什么? 明确:使民加多。 为什么梁惠王想要一心想要使人民的人口数量增加呢。其实这里有一个历史背景需要我们大家去了解。 背景补充: 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市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的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等于拥有土地耕种者,拥有大量兵源。谁就能富国强兵。所以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的当务之急。 问4:而且我们可以注意到孟子说在下文说“王好战”,喜欢打仗就更需要人力,所以梁惠王想要“民加多”,根本目的是什么? 明确:满足其强兵壮军、拓展疆土、争霸天下、逐鹿中原的野心。 问5:梁惠王认为自己是个尽心、用心的君王,但分析到这里,你们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有野心,有杀戮心,多虚荣心、好大喜功,无责任心(不会真正关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