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1240718
一《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134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张
寡人之于国也
,
教学设计
,
中职
,
语文
,
高教
,
2023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孟子雄辩。他擅长归谬、类比和比喻。然而,真正使他走向“知言”神坛的原因不是他的论辩术,而是他“为民”的浩然之气。其实,他的论证逻辑也有破绽。比如,偷换概念:“移民移粟”的利民行为与“弃甲曳兵而走”的逃跑行为不同,是诡辩。孟子大概不仅“好辩”,且峻急多诋,有时在辩论中表现得非常急于求成,这也使得他对类比的运用过于灵活,概念内涵含混模糊,缺乏逻辑的确定性和明晰性。又比如,七条措施(条件)与王道之成(结果)的关系,明显把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孟子纵横捭阖、汩汩滔滔的善辩形象时,不免从逻辑学的角度加以审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不无裨益。 【教学目标】 1、基于情境,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2、基于情境,理解把握文中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现代意义。 3、基于情境,培养质疑和批判精神。 【教学重难】 欣赏体味孟子的说理艺术和仁政思想。 【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点拨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皆称孟子千古亚圣,更有人说“亚圣辩才冠古今”。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设计意图:建构简单情境,走进课堂) 二、论辩的“技” 问题1: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认为梁惠王尽心?孟子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式来反驳梁惠王的尽心? 【学生活动】:开展课本剧表演,深刻把握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在轻松的情境氛围中感知深刻内涵。 【明确】: 1、 不尽心。“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移”字可见为“拆东墙补西墙”,小恩小惠,劳民伤财,并未从根本上去发展经济、从而真正提高人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孟子是如何反驳梁惠王的尽心(说理方法)? 【明确】:“王好战,请以战喻”: 避其锋芒、争取主动、投其所好。 “五十步笑百步”:妙用比喻,委婉、切中要害,欲擒故纵的迂回战术。 反问、反诘语气,道理论证。 小结:“引君入彀”:针对对方疑问,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运用比喻说理,之后连带反诘句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 问题2:文章最后一段,孟子是如何直接反驳梁惠王“尽心”的说法? 【学生活动】:读文段,读一读“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关注的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与这段中的“是何异于……”的语气区别。可以确定的是,之前是委婉的,而这里是直白的,让学生读出这个感觉;师生开展对话式教学,进行思维碰撞,在碰撞思维的情境中,透过言语现象看清问题的本质。 【明确】:对比、比喻。通过对比,用血淋淋的事实揭示尖锐的社会矛盾,运用比喻进行驳斥,王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谬,批评了统治者倒行逆施、妄称尽心的虐政行为。唯有类似佛家的“当头棒喝”,如携百万伏之雷霆,倾注而下,虽一介平民痛斥君王,但此时思想与语言的魅力足以扫荡寰宇。 面对梁惠王,孟子显然是否定了梁惠王“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观点。“先破是为后立,破而不立”并非孟子风格,孟子又是怎样来论述自己的仁政主张呢? 三、论辩的“法” 问题:孟子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七条仁政主张? 【学生活动】:朗读情境,用心感知,深刻体会。要点:民贵君轻———孟子的七条措施———为民的浩然正气。 【明确】: (1)排偶:两组七句整齐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声色俱厉、锐不可挡、步步紧逼,犹如泰山压顶、一气呵成、排山倒海,雄辩家气势跃然纸上。 (2)“连锁推理”(即用前边推出来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又用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如是往复。)孟子运用的 “连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南州六月荔枝丹》课件(共38张PPT)+教案(2025-04-23)
高教版2023 语文职业模块 生字词积累(2025-04-23)
《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共31张PPT)2024-2025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上册)(2025-04-22)
《人生的境界》课件(共29张PPT)(2025-04-23)
《“友邦惊诧”论》课件(共38张PPT)(2025-04-23)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