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寡人之于国也》教师课堂实录 【教学设想】 本篇文章打算用两个课时上完,前面预习加疏通文意已经用了一个课时,所以本节课就是最后一个课时了,在这节课上要让学生了解孟子及《孟子》,掌握孟子的思想及论辩艺术的高超。如果能再进一步深究,可探讨孟子思想和论辩艺术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介绍孟子及《孟子》 明确: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二、检查字词落实情况 ⑴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⑵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⑶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⑷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读课文,分析文章内容 ⑴请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1.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2、请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 全篇一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孟子以战作比喻,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孟子论证民加多的措施,表明理想,指出弊端,进行劝谏。 ⑵具体分析 1.一读课文,辨“民”义。(探讨梁惠王与孟子观点分歧的根本所在) 明确:梁惠王所说的“民”与孟子所说的“民”的范围不一样。梁惠王喜欢的“民”一般属于青壮年,而孟子所说的“民”则包括所有的男女老少。 2.二读课文,析“道”理。(体会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 明确:生存权、身份平等权、受教育权 3.三读课文,品“战喻”。(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 明确: ①结构严谨。本文环环相扣,不可分割。文章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4.四读课文,谈现实。(体会经典文化的现实意义) 明确:①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②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四、总结 大师的高明既在于思想的光辉,又在于语言艺术的炉火纯青。有人说过:没有大师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有了大师却不懂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课后还请大家多多找些文章,读读孟子,读读大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安排有点多,以致于在分析孟子思想和论辩意义的时候匆匆带过,草草了结,没有深挖文章。还有就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