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42335

一《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141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中职,语文,高教
  • cover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 一、课题:《寡人之于国也》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的风格。 3、体会孟子散文气势充沛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重点 1、孟子“仁政”思想在课文中的具体内容。 2、积累几个常用实词的用法和固定句式。 四、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思路。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上课) 师: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初中学过一篇孟子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取胜之道”有三,请问,是哪一篇文章 生(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师:孟子在文中提出了哪三种办法? 生(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在这三者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人和 师:很好。“人和”在课文中的表现是什么呢 生: (一时沉默) 师:该是“得道多助”吧。(生:点头)。“道”是什么呢 “道”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王道”。所谓“得道”就是课文中所说的“能行王道”。大家翻开书,自己诵读课文,然后想想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的。 [反思:用旧课文导入新课文,可说是一种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是不断积累字、词、句、段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知识,才能有所比较、感悟,这主要是靠诵读来贯穿教学过程。不足之处是应该指出学生的第一个回答是不完全合乎要求的,应该答成:“天时、地利、人和。” ] 师:(学生诵读完后)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行王道”的具体内容 生:“不违农时……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未之有也”两个段落。 [反思: 这两段内容是全文的核心内容,学生也极容易找出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迅速把握学习的重点,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找到学习的突破口。] 师:先请大家齐读第五段“不违农时…·王道之始也”,然后参看注释和工具书,把文章读懂。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然后在黑板上解释几个难懂的词语。) 解释几个重要词语:1、胜:本义是“任也”,能承担,能承受,比如“胜任愉快”。 ①尽,如“数不胜数”,“不胜枚举”。②优美的,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③胜利,如“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百战百胜” 2、数:cù“密”的意思,与“疏”相对 3、是:①指示代词,这,这样,如“是进亦忧,退亦忧”②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你是问”“唯命是听”② 判断词,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这一段大意是说“王道之始”,孟子把尊重自然规律,让人民具有物质生活保障,称为“王道之始”,即国家长治久安之始,“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为什么这是“王道之始”呢 (停顿片刻) 因为“王道”以得民心为本,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则得民心。 师:齐读本段,问:这一段作者连用了五个“也”字,如删去“也”字好不好? (不好,用“也”字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体现出孟子散文极有气势的特点) 师:好,现在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注意其语气、节奏。 (学生读完后)前面是写“王道之始”,那么“王道之成”如何呢 现在来读一读第六自然段,读完后参考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它。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在黑板上解释难懂词语) 解释几个重要词语:1、树:种植,动词,引申为培养,如“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2、衣:穿,动词,如“富贵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变化为成语“衣锦还乡” 3、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文言文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如“狼未之知也”。 师:这一段是论“王道之成”,是先制民产而后行教化。那么,“王道”体制下有哪两件大事要做 生(齐):发展生产和教育。 [反思:文言文教学,流行的是“串讲”。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