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44444

一《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128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2023
  • cover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熟练解读句意。 2、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熟练解读句意。 2、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模式 “激导”式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与步骤 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谁能给大家说说“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故事? 学生活动:请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学生讲述故事,其余学生补充) 师:那大家知道这个典故出自哪部典籍吗?(《孟子 · 梁惠王上》)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节选自《孟子 · 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国也》。 熟悉故事,背诵课文: 请一位同学背诵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故事的相关段落。 学生活动:齐声背诵课文前四段。 激起疑问,研读课文: 师:根据课文前四段我们知道,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是孟子用来回答梁惠王心中的疑问的,那么请问,孟子在这里讲述这个故事,有没有回答梁惠王心中的疑问?(回答了)又是怎么回答的呢?(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翻译“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大王您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 师:“这个道理”是怎样的道理?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不可以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逃跑五十步的那个人只不过是没有跑一百步那么远罢了,但一样的也是逃跑啊) 追问:为什么呢?且让我们先来看看梁惠王心中的疑问是什么吧。 梁惠王心中的疑问: 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因)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果)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梁惠王尽心治国的措施是怎样的吧。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大家说说,梁惠王这样的治国之政和梁惠王所说的邻国之政本质上会有区别吗?(没有。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师:是啊,表面上看,梁惠王在治理自己的国政上确实“尽心焉耳矣”,然而,我们通过分析知道,这种所谓的“尽心”,本质上不过是将老百姓折腾来折腾去的虐民政策而已,哪里算得上是为老百姓着想呢?因此,孟子正告梁惠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大家说,这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是不是十分形象地指出了梁惠王的疑问的可笑之处? 学生活动:齐声背诵前四段。 师:孟子既然说梁惠王的治国之政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会比邻国多,那么,孟子有没有好的治国理政方案,来达成梁惠王“使民加多”的心愿?(有)什么方案?(实行王道) 学生活动:齐声背诵课文第五、六段。 师:孟子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他的“王道”主张的?(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实行王道,这就是孟子最基本的仁政主张。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强力推行者,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能够有人采纳他的仁政主张。让我们来好好的认识孟子仁政的基本主张吧。 问:孟子认为,“王道之始”的标准是什么?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让老百姓供养生者安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问:那又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成”呢?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学生活动:背诵竞赛(女同学背诵“王道之始”的内容,男同学背诵”王道之成”的内容,看哪一组背诵得更流畅) 探讨交流,深入课文: 孟子向梁惠王提出的实行王道的仁政主张和梁惠王的“移民政策”相比,是不是更能获得民心,从而达成梁惠王”使民加多”的心愿?(是)既然这是一个更好的治国理政的措施,那大家讨论讨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