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56922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检测(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4-10-3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8次 大小:728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学年,必修,选择性,2019,编版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属,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这说明新的军功爵制(   )。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解析】根据材料“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属,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可知,新的军功爵制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故选B项;A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单向流动即各阶层的晋升,D项错误,排除。 2.战国时期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文学、游谈、军功、游侠成为官吏选拔的四大途径,君主对任命官吏亦多酬以禄米或赐以金银。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年终考绩办法———上计”。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当时(   )。 A.世族世官制的形成 B.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理性化 D.政治设计的制度化 【解析】材料“实行任命制和俸禄制……各国还形成了对官僚监督、考核与赏罚的年终考绩办法”说明战国时期政治出现制度化趋向,故选D项;世族世官制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政府与官吏的关系,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考核制度的形成,因此无法说明监察制度的理性化,排除C项。 3.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在各地设立中正官,其中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同时规定中正官只有品评权,任命权归朝廷所有。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使官员选拔有了客观标准 C.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D.打破了士族垄断官场局面 【解析】根据材料“朝廷在各地设立中正官,其中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同时规定中正官只有品评权,任命权归朝廷所有”可知,中央任命中正官选拔人才,选官权由地方收归到了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选拔的具体标准,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下,以门第出身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并不利于提升官员的政治素养,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排除D项。 4.《旧唐书》记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举,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孝廉,审知其乡闾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了杨绾(   )。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 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 【解析】材料“今之取人,令投牒自举,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孝廉,审知其乡闾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是对科举选人中缺乏对道德考察的弊端提出的建议,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5.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较为健全,监察官员的管理制度尤为严格。如宋代御史每月至少奏事一次,叫作“月课”,如果上任以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黜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这一规定旨在(   )。 A.提升监察制度效能 B.限制监察官员权力 C.完善官吏监督体制 D.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解析】据题意可知,宋朝时期的监察官员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一规定督促监察官员对其他官员进行严格的监察,旨在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A项正确;材料所述宋代要求监察官员经常对其他官员进行纠弹,这一规定并不是在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所述做法是在加强监察力度,而不是完善官吏监督体制,排除C项;这一规定强调的是对监察官员进行督促,而不是构建权力的制衡机制,排除D项。 6.宋代名臣柳开指出:“同时登第者,指呼为同年。其情爱相视如兄弟,以至子孙累代,莫不为昵比,进相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