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89468

湘教版数学八上2.5.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7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21150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学设计,整体,单元,教案,课件,--SAS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2.5.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 》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SAS判定是三角形全等判定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为后续学习其他全等判定方法(如ASA、AAS、SSS等)及更复杂的几何证明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本节内容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后续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三角形全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且初二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逻辑推理和证明过程的理解尚需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SAS(边-角-边)定理的内容。 2.熟练运用SAS定理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和应用SAS条件。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学生应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等数学方法获得结论的过程。 4.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S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和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SAS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复杂图形中识别和应用SAS条件。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知导入教师活动1: 1.什么叫全等图形?什么叫全等三角形? 形状大小一样,能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的符号是什么?如何证明两三角形全等?学生活动1: 学生回顾先前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回顾相关知识,引出课题《2.5.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并使学生新旧知识有一定连接。环节二:新知讲解教师活动2: 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猜想) 在图纸上画两个三角形 已知条件:它的一个角为50°,夹这个角的两边分别为2cm,2.5cm。 发现它们完全重合。 猜想: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活动2: 组织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动手操作画出两个三角形,并以四人位一组的小组讨论,期间教师巡视,给予指导,有小组代表发言提出猜想,其他小组补充。 活动意图说明: 在本环节通过作图,可提高学生画图能力,巩固作图技巧。通过小组讨论,可提高学生集思广益的意识,加强合作能力。环节三:新知讲解教师活动3: 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证明) 已知条件:设在△ABC 和△A’B’C’中, ∠ABC = ∠A’B’C’, AB= A′B′, BC= B’C’. 从以下这几种情形来探讨这个猜测是否为真。 △ABC 和△A’B’C’的位置关系如图 将△ABC作平移, 使 BC 的像 B″C″与 B′C′重合, △ABC 在平移下的像为△A″B″C″. 由于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因此△ABC ≌△A″B″C″. (1)证明: ∵∠ABC = ∠A″B″C″= ∠A′B′C′, AB= A″B″= A′B′ ∴线段 A″B″与A′B′重合 ∵点 A″与点 A′重合, 那么 A″C ″与 A′C′重合 ∴△A″B″C″与△A′B′C′重合, 因此△A″B″C″ ≌△A′B′C′ ∴△ABC ≌△A′B′C′. (2) △ABC 和△A′B′C′的位置关系如图(顶点 B 与顶点 B′重合) 将△ABC 作绕点 B 的旋转, 旋转角等于∠C′BC, 因为BC = B′C′, 所以线段 BC的像与线段 B′C′重合. 证明:∵∠ABC = ∠A′B′C′ ∴∠C′BC = ∠A′BA. 又∵ BA = B′A′, ∴BA 的像与 B′A′重合, AC 的像就与A′C′重合, 于是△ABC 的像就是△A′B′C′. ∴△ABC ≌△A′B′C′. (3) △ABC 和△A’B’C’的位置关系如图 将△ABC作平移, 使顶点 B 的像 B″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