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31690

《晚秋初冬》学练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3次 大小:787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晚秋初冬,学练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 cover
《晚秋初冬》学练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夯实基础 一、字音辨读 1. 朔风(shuò)    2.乍起(zhà)    3.静谧(mì) 4. 湛蓝(zhàn) 5.骤然(zhòu) 6.伫立(zhù) 7. 摩戛(jiá) 8.咆哮(páo xiào) 二、字形辨识 1.     2. 3. 4. 5. 6. 三、词语辨析 1.申述·申诉 例句 2.食言·失言 例句 四、熟语释义 1.骨瘦形销:形容身体极其消瘦,文中指树叶落尽。 2.参差斑驳:长短、高低、大小不齐,颜色杂乱。 3.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4.至高无上:最高,没有更高的。 疏通课文 整体感知 一、走近作者 德富芦花(1868—1927),本名健次郎,日本近代著名社会派小说家。出生于日本的一个上流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很深。1889年来到东京,从事西洋文学翻译的工作和撰写一些杂文小品,并陆续发表。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受托尔斯泰的和平思想和歌德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1898年3月,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集《青山白云》,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是随后发表的长篇小说《不如归》。在这部作品中,他愤怒地控诉了封建伦理道德对日本妇女的戕害。同年还发表了随笔集《自然与人生》。之后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回忆》、《黑潮》,针砭时弊、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批判封建道德。1906年造访了仰慕已久的托尔斯泰。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写下自传体小说《富士》四卷,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二、相关背景 《晚秋初冬》选自他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 ,《自然与人生》被誉为日本明治时代描写自然的典范。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大多写于19世纪80年代末,陆续发表在日本的《国民新闻》上,并在1900年由东京民友社结集出版。德富芦花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种静观自然的态度来写作的,他敏感的细微的观察,极富美感的文字表达,蕴含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热爱,朴素而富有诗意。 三、主旨把握 课文用细腻的笔法真实地展现了一幅凄美的晚秋 初冬图景,整篇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捕捉生活中每一值得感叹的瞬间,笔触随着周边事物的变化而静静地游移,显现出一种宁静状态下平和的心态和哲人般的沉思。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达的心境,更能体会到他对自然的热爱。 四、结构图示 晚秋初冬 重点揣摩 1.分析文章景物描写的特点。 明确:(1)作者是用时间的转换来反映同一环 境中景物的变化的。(2)动静结合,在静态的心境中描绘自然界的动态,在动态的景物变化中体现宁静的心态。(3)色彩运用全面,体现出秋的绚丽多彩、善于变化。 2.本文中贯穿始终的意象是什么?贯穿始终的意境是什么?贯穿始终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贯穿始终的意象是落叶。贯穿全文始终的意境是寂静。贯穿始终的作者的感情是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达。 写法借鉴 1.构思新巧,结构严谨 作者采用了小节分段形式,每 一小节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它们之间有时空的推移,有日月星辰的交替衔接,由风吹树梢、雨打落叶的外界静观到参禅一般的内心思索,让读者能更深地感触到秋天的变化和秋思的绵长。 2.笔墨灵秀,动静结合 作者在静态的心境中描绘自然界的动态,在动态的景物变化中体现宁静的心态,通过白昼的静谧、庭院的寂静、内宅的清静、月夜的宁静来衬托内心世界的清静和寂寥,又通过落叶、生灵、炊烟、阵雨等富有生机的自然景物,奏响了一曲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自然乐章。如第 (三)节,静的是栗、银杏、桑、枫、朴等落叶,满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