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320392

1 《沁园春 雪》第2课时(教案)

日期:2024-10-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420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沁园春 雪,2课时,教案
  • cover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沁园春 雪》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词,感受其音乐美和意境美。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文章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诗歌诵读训练:以读动情,以读识文。通过齐读、轮读、领读等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作者。 【教学难点】 (1) 感受诗词炼字炼词的魅力:让学生通过词语的咀嚼玩味,体会本诗表达的精妙。 (2) 情与景,议与论,高度融合的风格和境界。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在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词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第二乐章:细读品味  这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下面我们进入诗歌学习的第二乐章:细读品味。 (一)品壮美雪景 1、揣摩上片的词句如何读才更有表现力,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请你用批注的形式评析词句,感受词句的魅力。 朗读:(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评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写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前三句总写雪景,创造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朗读:(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 评析:①“望”统领下文,引起对雪的描述,有登高远眺之意;它统摄的句子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 ②“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地域广袤,照应“千里”“万里”,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 ③“惟余莽莽”照应“雪飘”,“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④“顿时滔滔”照应“冰封”,“顿失”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⑤用视觉形象,突出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之奇伟雄浑。 ⑥“望”能不能换成“看”呢? 不能,长城很长,用“看”根本不能呈现这一片白茫茫的景色。“望”字表明站的角度高,视野开阔,白茫茫的景色尽收眼底。 朗读:(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评析: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化静为动,浪漫想象,具有活泼奔放的气势; 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与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③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振奋,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泼。暗含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朗读:(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评析:①末尾三句是虚景,作者借助想象,把江山比作少女的衣装,写出了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②预示着等到革命成功了,再看祖国的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2、这首词,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那么在上阕的描写中,你最喜欢哪句话?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1)我最喜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它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宏大的气势,让我们想象出祖国最美丽的风光。 2)我最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气势磅礴,令人感到振奋。 3)我也喜欢这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群山比作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比作蜡象在奔跑,展现了一种豪迈的情感。 4)我最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用拟人手法把静态的群山和高原写得很有生机。 5)我喜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它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