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 品 读 鉴 赏 1.描写征战生活,同情士兵 这首诗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全过程,包括辞家去国、出师伐敌、浴血厮杀、重围难解、感情煎熬、短兵相接等。诗人谴责在皇帝重赏之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遭受极大的痛苦,付出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批判不恤兵士的将军。 品 读 鉴 赏 2.通过对比增强讽刺力量 从大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到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沉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品 读 鉴 赏 3.运用律句,充满“金戈铁马之声” 此诗虽是古风,但气势畅达,笔力矫健,采用了一些对偶句,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都是对仗工整的诗句。这些诗句经过了惨淡经营却自然无迹,有平仄交替、抑扬相交的效果,表现出格律盛行的年代古风的特征。语言相当有气势,被誉为“金戈铁马之声”,灌注着雄健奔放的气势、激昂慷慨的精神。 归 纳 总 结 【主旨归纳】 全诗通过写一场战役的全过程,谴责在皇帝重赏之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遭受极大的痛苦,付出巨大的牺牲,表达了诗人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的复杂感情。 归 纳 总 结 【结构框架】 原 味 翻 译 汉家① 烟尘② 在 东北, 汉 将③ 辞 家 破 残 贼。男 儿 汉朝的东北边境有了战事,汉朝将军辞家去国,欲破残忍暴虐之边贼。男子汉 本 自 重 横 行, 天子 非常 赐 颜 色④。 金 伐 鼓⑤ 本来就重视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褒奖恩宠。军队敲钲打鼓 ①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 ②烟尘:烽烟和尘土,指战乱。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奚叛唐,此后唐与契丹、奚之间战事不断。 ③汉将:指将领张守珪。 ④非常赐颜色:特别给予褒奖恩宠。 ⑤ 金伐鼓:敲钲打鼓。 原 味 翻 译 下 榆关⑥,旌旆 逶迤⑦ 碣石⑧ 间。 校尉⑨ 羽 书⑩飞瀚海 , 开往山海关,旌旗迎风舒展于碣石山之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瀚海, ⑥榆关:今山海关。 ⑦逶迤:舒展的样子。 ⑧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⑨校尉:武官名,泛指统帅。 ⑩羽书: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瀚海:唐代对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 原 味 翻 译 单 于 猎 火 照 狼山 。山 川 萧 条 极 边 土, 匈奴单于进扰的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山。山河荒芜萧条,满目凄凉,一直到边疆; 胡 骑 凭 陵 杂 风 雨。 战士 军 前 半 死 生, 胡人骑兵恃势逼压,来势凶猛如同风雨交加。战士在战场拼斗,伤亡惨重; 单于:秦汉时匈奴君主的称号,此指敌酋。 猎火:打猎时焚山驱兽之火,借指游牧民族兴兵打仗的战火。 狼山:古代称狼山者不止一处,这里借指边地交战区域的山。 凭陵:逼压。 原 味 翻 译 美 人 帐下 犹 歌 舞。大漠穷秋 塞 草 腓 , 孤 城 落 将帅们还在军帐中观看美人歌舞。时值深秋,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 日 斗 兵 稀。 身 当 恩 遇 常 轻 敌, 力 尽 日,战卒越斗越稀少。将帅受到了天子的知遇之恩,却常常轻视敌人;兵士在 关 山 未 解 围。铁衣 远戍 辛勤 久, 玉 箸 边塞之地竭尽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