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内容 频率与概率 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 (2)正确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明确概率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方法; (3)通过抛硬币试验,获取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规律性,使学生对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动手试验,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规律性; (2)在试验、探究和讨论过程中,学会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通过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又存在着统计规律性的发现,体会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对立统一; (3)通过本节课浓厚的生活背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抛掷硬币试验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明确其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规律性。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导入语: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从抛硬币、玩扑克等简单的游戏,到复 杂的社会现象;从体育比赛,到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我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不确定性,正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生活实例 1:张梦雪里约奥运夺首金 生活实例 2:女排逆转夺冠 设计意图:从刚刚过去的里约奥运会的实例引入,一方面奥运会是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尤其是女排精神,可以激发学生永不服输,坚持到底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学习随机事件及其概率的必要性。 思考一: (1)在张梦雪射击前,你能知道她会获得冠军吗? (2)在比赛前,你能猜到中国女排能再次夺得金牌吗? 设计意图:抓住生活实例中包含的数学思维部分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 观察、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对生活中的现象和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思考,并且这两个问题在学生看来是很容易回答的,这恰恰说明概率的雏形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产生。 思考二: (1)既然能否夺冠是随机事件,为什么派张梦雪参加奥运会,而不是派其他射击运动员参加? (2)张梦雪“击中靶心的可能性比其他射击运动员大”这一生活经验是如何得到的呢 学生:根据以往的射击数据,统计其击中靶心的频率. 教师:张梦雪击中靶心的频率是怎么计算的呢? 击中靶心的频率= 击中靶心的次数/射击总次数 ,射击一次相当于做一次试验,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用射击试验命中的频率来估计命中的概率,那么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 设计意图:基于初中的学习,有些学生已经具备了用试验频率来估计概率的经验,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做”,缺乏思考。因此从学生熟悉的命中率入手,为接下来探讨随机事件的概率做准备。 2.探究新知 (1)动手试验,探究随机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试验目的:探究随机事件“抛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试验要求:①从约 30cm 的高度下抛硬币,让其自由下落在桌面上; ②小组成员两两结合,一人抛掷硬币时另一人帮其记录,相应得到60,120,180,240,300,360,420,480次实验数据,认真记录 “正面向上”出现的次数,组长汇总本组的总次数。 学生活动:由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亲身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经历动手试验———分析数据———观察规律———总结结论的探究过程. 设计意图:分组试验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不能忽略,这也是本节课教学中最难控制的一个环节———必须把试验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同学们亲历抛掷硬币的随机过程,唯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