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357990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4-10-0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55223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7课,百家争鸣,课件,29张,PPT,-2024-2025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风云变幻,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历着巨大变革,这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许多有思想的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让我们通过今天《百家争鸣》的学习,领略2000多年前诸子百家的人格魅力,体会他们思想的博大精深。 互动新授 一、老子和《道德经》 司马迁《史记》里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伯阳) ,春秋时期楚国菁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 互动新授 老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的学说被后人整理成《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首先提出“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 一般是指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老子认为,道就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故应顺应万物的发展变化而不加干涉,亦即应任万物按照“自己那样”而存在和发展变化,应听任万物依其本性而自生、自长、自化、自成为法则。 老子的思想主张:“道”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应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互动新授 课前曾让同学们查找成语故事“塞翁失马”,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一下。 请结合“塞翁失马”的故事,说说应该如何理解老子精辟的思想主张。 这个故事刚述的道理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老子的话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即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的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有什么帮助?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互动新授 老子的政治主张 春秋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处在乱世之秋,老子会提出什么样的救世之方呢 “无为”的字面意思是“不做”,在老子思想的概念体系中,则指在“有所不做”的前提下“做”。老子对“无为”治国作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就好比煮小鱼,不能搅动太多,否则鱼就会被搅烂,这就是“无为”;而鱼还是要烧煮的,国还是要治理的,并且还要煮得好、治得好,这就是“为”;如能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任其自然成功,鱼可以煮得好,国也能治得好,这就是“无为而不为”,诚如老子所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治”内含“任自然、顺民意、尚民主、遵规律而为”的思想,是老子为解救社会危机而提出的一种独特的政治主张。 互动新授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先世是楚国贵族,避难迁鲁。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孔子3岁时丧父,17岁时丧母,20多岁时做过小吏,30多岁在鲁国聚徒讲学,无论贵贱,广收弟子,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40 岁时创立儒家学派,50多岁时担任鲁国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55岁时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了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