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374097

第7课 百家争鸣【课件】(共28张PPT+视频)

日期:2024-10-05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658459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7课,百家争鸣,课件,28张,PPT+,视频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竞相变法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变革 假如你生活在春秋或战国时期,你可能会见到...... 材料一:楚国借故围攻宋国,宋“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效仿。 大量人口死于战争、饥荒 失去原有的秩序,礼崩乐坏 一些人对社会大变革中出现的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主张、愿望和要求,希望重建社会秩序。 新课导入 孔子 老子 韩非子 庄子 孟子 墨子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想大繁荣 荀子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一框:老子和《道德经》 第二框:孔子和儒家学说 第三框:百家争鸣 百 争 鸣 家 【解释:春秋战国出现了很多思想学派,它们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历史上把这种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称为“百家争鸣”,又称“诸子百家”。】 百家:泛指多、包括儒、墨、道、法等多家学派。 争鸣:学派之间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1.了解出老子的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一、老子和《道德经》 一、老子和《道德经》 阅读课本P39,完成下面表格(1分钟) 《道德经》书影 老子(生卒年不详) 姓名 时期 地区 学派 著作 地位 李耳,字聃 春秋晚期 楚国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又称《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 “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到战国时期,“子”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 相关史事 一、老子和《道德经》 1.老子和《道德经》 结合材料和图片,说一说老子的主张。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材料四: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 人应该顺应自然 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注: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 大智若愚 弄巧成拙 苦尽甘来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出生 明志 教学 从政 周游 修订 逝世 前551年 前479年 (73岁) 15岁 37—50岁 51岁 55—68岁 68岁 悲苦的少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生失意的政治家 治学严谨的教育家 姓名 时期 地区 学派 著作 地位 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 鲁国人 儒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 弟子整理 阅读课本P40,完成下面表格(2分钟)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 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1. 思想核心: 什么是“仁”? ②克制自己的言行,遵循规则 ①关爱他人、有同情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