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3786

等比数列的前n和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372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等比数列,教学设计
  • cover
课题:等比数列的前项和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并能用之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对学生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以及等价转化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的推导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体会公式探求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同时渗透如上所说的多种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公式的推导与简单应用,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探索、创新的学习品质。 二 教学重点: 等比数列项前和公式的推导与简单应用。 三 教学难点: 等比数列项和公式的推导。 四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探索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 (2)等比数列的项之间有何特点? 说明:如此设计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等比数列各项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比前一项多乘以,从而为“错位相减法”求等比数列前和埋下伏笔。 2)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从前,一个穷人到富人那里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不愿意,哪知富人一口答应了下来,但提出了如下条件:在30天中,富人第一天借给穷人1万元,第二天借给穷人2万元,以后每天所借的钱数都比上一天多一万;但借钱第一天,穷人还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的钱数都是上一天的两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但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在座的同学思考一下,帮穷人出个主意. 注:师生合作分别给出两个和式: ①学生会求,对②学生知道是等比数列项前和的问题但却感到不会解! 问1:能不能用等差数列求和方法去求?(不行) 问2:怎么办?(用追问的方式引出课题) 2.师生互动,新课探究: 如何求和: 注:(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观察、思考)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师做必要启发: 1) 等式右边各项有什么特点?(等比数列30项和) 2) 公比是多少?(2) 即: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比前一项多乘以2. 3)因此,如果两边……(教师语速放慢,看学生反应状况,再往下提示:把等式两边同乘以公比2) 从而有: 师:如何求?(此处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的时间,师不忙给出结论,让他们自己得出求解的方法:作差) 注:①学生解出,并与比较(到底能不能向富人借钱)。这种求和的方法叫错位相减法。 ②此处先不忙介绍“错位相减法”的要点,只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后面还有应用,体现从特殊到一般、学生自主探究教材的新教材理念。 如何求等比数列的前项和: 注:①学生已有上面问题的处理经验,肯定有不少学生会想到“错位相减法”,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探究,并请学生上台板演。 ②将两边同时乘以公比后会得到 ,两个等式相减后,哪些项被消去,还剩下哪些项,剩下项的符号有没有改变?这些都是用错位相减法求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关键所在,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最后师用多媒体予以突出强调,加深印象! ③两等式作差得到时,肯定会有学生直接得到,师不忙揭露错误,等一会用练习反馈这个易错知识点,从而掌握公式的本质! 练习1. 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和: 注:此组练习目的: 1 熟悉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直接应用。 2 从而得到: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应为:. ③ 通过纠错的方式给出公式比平铺直叙方式得出公式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通过:自己推导出公式(不完整)———公式应用———得出矛盾———完整公式的过程,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重、难点。 练习2.求和: 1) 注:①练习1)中数列的项数的确定是很容易失误的地方,学生误解为是19项。从而强调求和公式中的“”指的是项数.另外,还要指出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中的公比的指数是“”,而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公比的指数是“”. ②练习2)的目的在于引出等比数列求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