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390003

12 *石钟山记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2929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石钟山,钟山,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资料: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二、题目解说: “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关于其得名原因,明代有人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既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记”,游记。本文是一篇因事说理的游记,记录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 三、背景资料: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 四、注意以下字词读音: 函胡(hánhu)磬(qìng)桴(fú)铿(kēng)硿(kōng) 鹘(hú)磔(zhé)噌(chēng)吰(hóng)罅(xià) 窾(kuǎn)镗(tāng)鞳(tà)射(yì) 五、文言基础知识: 1.古今异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自以为得其实。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2.词类活用: 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3.一词多义: 自 自以为得之矣(自己 代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 介词) 焉 崆崆焉(相当于“然” 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是”即“到那里”) 始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才。副词) 始舍于其址(当初。副词) 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代词) 所在皆是也(这样。代词) 遗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留。动词) 使人遗赵王书(送给。动词) 4.通假字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叩,敲击。 至莫夜月明:莫=暮,晚上。 汝识之乎:识=志,记住。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点,进一步提高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 3.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苏轼面临高考选科,而你也仅仅读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