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巷》教学设计 前序:本文为高教版(2023)中职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共设计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第一课时重点为基础知识与诗歌朗诵,整体感受作者情感;第二课时重点为深入研读课文,逐段分析艺术表现手法,第三课时重点为赏析文章的意象意境,提炼主旨,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要传达的凄婉、哀怨的情感。 2、掌握诗中重点字词;抓意象理解诗歌,学习象征手法。 3、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会诗中独特的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对作品中“姑娘”含义解读以及作者身上体现的执着美。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多媒体播放相关的歌曲资料,将学生带入课堂。 2、 基础知识讲解 1.走近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32年后留学法国。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等。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 2.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但同时也爱上施蛰存的妹妹,但没有被接受。 3、 诵读全文,感受诗情 1.解决生字词,明确读音 (学生默读2遍,用铅笔勾画出不会、不确定的读音)明确以下读音: 彷(pánɡ)徨(huánɡ) 寂(jì)寥(liáo) 彳(chì)亍(chù) 惆(chóu)怅(chànɡ) 凄(qī)婉(wǎn) 颓(tuí)圮(pǐ) 2.听名家范读,学生朗读 3.明确结构,提炼内容 (1)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希望逢着有关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以慰藉自己的孤寂和苦闷。 第二部分(第2-6节)描写丁般美丽高洁、忧愁哀怨的“姑娘”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7节):首尾呼应,再次抒写“我”的希望。 4、 深入研读,深入体会诗歌 1.体会诗境: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这种情绪? (学生自由回答)迷茫、寂寥、凄美、惆怅、忧愁、独自、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静默、颓圮、哀曲 2.逐段分析,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1)第一节: 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希望遇见一个丁香般的姑娘 为什么这样安排诗行? ①押韵。每节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和谐一致,让韵律在字里行间回荡,诗歌富有音乐美。 ②强调。“独自”营造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 (2)第二节 第二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 排比、顶真 ①排比:句式结构相同,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②顶真: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3)第三节 第三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反复让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4)第四节 第四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反复、通感、比喻 将“姑娘飘过”比喻为“梦”,暗示着美好的理想是渺茫的。 (5)第五节 反复强调“飘过”有何用意? 表现姑娘并未为“我”停留,作者希望落空。 “远了,远了”作者为何反复吟叹? “姑娘”飘然远去,留给我的无限眷恋和不尽忧伤,暗示着诗人美好理想的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