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 9 课 雪夜访普图 王安石 岳飞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1、时空观念:掌握两宋大事件的历史脉络,了解两宋的兴衰表现。 2、史料实证:能够利用史料理解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历史解释:能够利用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能够理解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屡次和谈是原因。 4、唯物史观:辩证的认识宋朝政治上强化集权的利弊,从中学会对历史的反思,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家的优秀品质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 《雪夜访普图》 宋太祖与赵普筹划统一方略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将权重 削弱地方权力,集权中央 分散中央机构权力,集权君主 抑制武将势力,以文治国 思 考 快速阅读课文 P52-53,思考以下问题: 1、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 2、宋朝是如何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加强君权的? 3、宋朝如何抑制武将的势力? 4、综合分析各项措施,指出宋朝政治有何特点?结合材料,分析以上举措带来怎样的影响? 1、措施: ①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 (1) 方镇太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行政 削实权 收精兵 制钱谷 财政 设转运司管地方财政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军政 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节度使权力大 收权 节度使权力大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电驻,不使常在一处。” “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惰。” ———《续资治通鉴长编》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分化地方权力 收权 节度使权力大 分化地方权力 收权 主管军务、治安 监管地方财政 主管地方司法 主管地方仓储 四监司: 监控和节制各州 文官担任 牵制知州 加强中央集权 ② 宋朝是如何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加强君权的? (2) 君弱臣强———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削弱相权 中央:二府三司制 皇帝 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御前会议 三司使 (计相) 调兵权 统兵权 三衙 ▲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二 府 台谏 加强皇权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范祖禹《范太史集》 ③ 宋朝如何抑制武将的势力? (3) 武将权重———实行崇文抑武,提倡文治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杯酒释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的地位。 《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宋太祖誓碑 严密考试制度,放宽录取名额,优礼进士 宋人殿试图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2、特点 ④ 综合分析各项措施,指出宋朝政治有何特点?结合材料,分析以上举措带来怎样的影响? (1)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3)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材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an)捧诏,召而归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