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现代诗二首 3 * 秋晚的江上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情境导入 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秋季 走近文本 我们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现代诗———《秋晚的江上》。 季节 时间 地点 秋晚的江上 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形式自由,意涵丰富 现代诗 古体诗 作者简介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1925年为复旦大学校歌作词。复旦校歌歌词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兼取两者优处,由复旦师生传唱至今。 看到此情此景,你会联想到哪些有关诗句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几百黄昏声称海, 此刻红阳可人心。 -唐 李商隐《黄昏色词》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宋 范仲淹《苏幕遮》 整体感知 1、齐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内涵。 2、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来。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感受到的画面。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我会认 wěi 芦苇 cháo 归巢 cháo wěi 预习检测 多 音 字 认真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边读边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 整体感知 鸟 儿 斜 阳 江 面 芦 苇 齐读第1小节,说一说这一小节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画面:傍晚的江面上,落日西沉,倦鸟驮着斜阳归巢了。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读完了这首诗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我看到了 , 凌 江飞渡,江边的 在夕阳的映衬下 格外美丽。 倦鸟归巢 驮着斜阳 芦苇 齐读第1小节,圈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说一说这一小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课堂互动: 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傍晚的江面上,落日西沉,倦鸟归巢。 画面: 鸟儿要干什么?是什么样的状态? 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将鸟在夕阳下飞翔的情景写得富有诗意化。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句子品析: “驮”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呢? 余辉染苇 自由读第2小节,画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 说一说这一小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特指女人美丽的容颜。 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妆红了芦苇。 余辉染苇 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呢?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夕阳的光辉洒在芦苇丛中的景象。 形象地展现了江中夕阳的倒影好像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 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夕阳的光辉洒在芦苇丛中的景象。 你来演一演鸟儿,做一做“双翅一翻”的动作,想象鸟儿“把斜阳掉在江上的画面”吧。 余辉染苇 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芦苇的变化过程。 夕阳 头白 红颜 从“头白”到“红颜”,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了一丝情趣,给图画增加了色彩。 余辉染苇 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第2小节。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朗读时带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后两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秋晚的江上 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朗读时带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