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赤壁赋》 《登泰山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人文主题:自然情怀。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自然往往不是作为人对立面的客观世界,而是一个能够用来作为情感寄托,甚至能和人沟通情感的灵性世界。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徐霞客登临黄山,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苏轼漫步西湖,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杜甫面对泰山,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神思》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任务活动一 :总体阅读两篇文章,整体把握。 梳理“游踪”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何人 何时 何故 何地 何景 梳理“游踪” 苏子与客 姚鼐与知府朱孝纯子颍 元丰五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赤壁 泰山 月光下的江面及联想历史人物 日落与日出的壮美及人文景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 姚鼐因自己病羸、双亲高龄需奉养为由致仕。 《赤壁赋》 游赤壁经过 观月出 景象 历史人物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泛舟游赤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淡雅朦胧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短暂渺小 任务活动二 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 《登泰山记》 登泰山经过 观日出景象 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京师(乘、历、穿、越)→泰安 (由)南麓(循)中谷(越)中岭(天门)(复循)西谷(遂至)山巅 远;高;险 壮阔;雄浑 高峻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浓烈 变化多端 雄伟壮阔 岱祠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 道中石刻 三多 三无 三少 自然山水 安放心灵 暂将心灵寄山水,神与物契我自安。 苏轼“夜游赤壁”———对——— 姚鼐“登山临雪” 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人生低谷,夜游赤壁, 把悲喜之情与超然物外的人生之理融入赤壁“水月”中 , 实现了乐观豁达的精神突围。 姚鼐养亲辞官,仕途尽头,人生路口,登山临雪, 把赞美之情与攀登以历绝美的人生之理融入苍山“风雪”中, 实现了超然洒脱的心灵安放。 异中有同 任务活动三:情感变化,蕴含的哲理,创作目的 赤壁赋 登泰山记 情感变化 乐———悲———乐 喜悦———洒脱 蕴含的哲理 超然物外 以历绝美 创作目的 精神突围、豁达成熟 心灵安放、华丽转身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苏轼:在矛盾中走向理性 旷达 姚鼐:在激荡中走向淡定 自足 在山水中寄托了苏轼和姚鼐经历人生大转折时,复杂而深邃的思考和感悟。 1. 《赤壁赋》:主客问答,儒道对话。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顺其自然,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任务活动四 : 赋体游记,各臻其妙 《赤壁赋》 语句 情思 儒家思想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举酒属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以美人比君,可见忠君之殷切;情怀悠远,思为世用,建功立业,成就人生积极入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