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白莽、柔石与鲁迅先生的交往,理解“左联五烈士”的的革命情怀。 2.理解鲁迅先生“为了忘却”却又要“纪念”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1. 通过分析白莽、柔石等革命志士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左联五烈士”的革命情怀。 2. 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用曲笔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理解他的悲愤之情、纪念之意。 教学难点: 1. 理解鲁迅先生“为了忘却”却又要“纪念”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交流预习作业导入新课。 社会背景: 刘和珍君牺牲以后中国社会不但没有走向民主、自由,反而越发地黑暗与专制了。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此“白色恐怖”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上空。 在残酷的镇压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地下组织形式不断斗争,同时在上海创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舆论上向广大民众宣传进步思想。国民党反动派则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 写作背景: 1931年2月7日,“左联” 的五位优秀青年作家白莽、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被秘密杀害于国民党反动派设在上海龙华的特务“警备司令部” 。噩耗传来,身为“左联”常委的鲁迅先生,悲愤难抑,挥泪写下了两篇文章,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进行深刻的揭露。 然而因“不敢”“不愿”“不屑”诸种原因,没有哪家报章杂志敢公开发表。几经周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在秘密出版的《前哨》上发表了,另一篇《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更是拿到国外的杂志上才得以发表。 二 【学习任务】:本文要“记念”什么?又为何要“为了忘却”? 1. 结合预习作业,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表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交往过程 (二)、回忆与柔石之间的交往 (三)、叙写托柔石给白莽带书,二人不久被捕之事 (四)、叙述柔石等青年被捕、遇害的经过及作者的境遇与悲愤心情 (五)、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悲愤情感,再次交代写作的目的。 2.【学习活动一】思考讨论:鲁迅先生纪念的白莽和柔石有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表格(针对学习任务,先解决“纪念”什么) 白莽: (1)……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看去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当时的谈话我已经忘却,只记得他自说姓徐,象山人…… 明确特点:热爱文学、勤勉负责 (2)夜里,我将译文和原文粗粗的对了一遍,知道除几处误译之外,还有一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 明确特点:爱憎分明、敏感率真 (3)我们第三次相见,我记得是在一个热天。有人打门了,我去开门时,来的就是白莽,却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彼此都不禁失笑。这时他才告诉我他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释出,衣服和书籍全被没收了,连我送他的那两本;身上的袍子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没有夹衫,而必须穿长衣,所以只好这么出汗。我想,这大约就是林莽先生说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 明确特点:纯朴乐观、坚定执着 鲁迅主要通过叙写三次简单的交往,来回忆白莽。塑造了白莽一个率直坦诚、积极乐观、执着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革命青年形象。 柔石: 鲁迅的评价:台州式的“硬气”,“颇有点迂”,那么柔石身上这迂体现在哪里呢? (1)做事“迂” 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