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复习重点 1. 再读课文,加深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巩固掌握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分析比喻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3. 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在华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也完全是一样的。你知道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哪四位圣贤吗? 孔丘、孟轲、曾参、颜回 《孟子》与《论语》 《孟子》是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民本思想的先驱———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门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主要学说,是“仁政”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思想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孟子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 孟子的“仁政”思想还有: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的。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也可对国君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 孟子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主张君子应做到“不扰民”,指出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要得民心。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然而齐宣王并不能采纳孟子“广施仁政”的主张,致使他挽救人民的理想成了泡影,最终孟子愤而辞职。 一、再读课文,理解巩固 觳觫 便嬖 放辟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颁白 褊小 邪侈 则王矣 胡龁 彼恶知之 忖度 hú sù pián bì fàng pì xù xiáng tì bān biǎn chǐ wàng hé wū cǔn duó 字词正音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