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5/02/5a/5a9e839a55159b8cb742f2b26ade5375.png)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届高考语文提升训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与服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规定服饰,服饰对礼具有反作用,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礼”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而“服饰”是这一“符号”的外在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符号,“礼”是其中最具中华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中国古代礼仪服饰是中国礼文化形成和传播的重要载体,礼通过其特有的象征意义指导、影响着服饰样式。这一象征意义常常通过服饰的尺寸、质料、色泽、图样、饰物等要素具体呈现。礼对服饰进行规范、影响,继而产生服饰礼仪制度,从而约束人们的生活,规范社会秩序,让人们生活在日益精密的礼仪“符号之网”中。 在礼的规制下,礼仪服饰既代表人的身份、修养与状态,又承担着约束人的身份、修养与状态的功能。如深衣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有十二个月;袖口圆形象征规;衣领交叠如矩,象征方正;下裳的边垂平如秤锤秤杆,象征公平。对于深衣边缘的规定是,如果父母及祖父母都健在,所穿的深衣就用带有五彩花纹的布来镶边;如果只有父母健在,所穿的深衣就用青布来镶边;如果是孤儿,就用白布来镶边。深衣袖口、下摆的镶边都是寸半宽。深衣从设计形制到尺寸颜色皆“以应规矩绳权衡”,时时提醒人们要遵守规矩,依礼行事。 在朝见、祭祀、服丧等不同的场景中,各种服饰要素经过细密的组合安排,将传统礼治思想中尊卑有序、天人合一、礼法自然、忠孝仁义等观念融入,最终达到衣服有制、等级分明、行止有度的行政管理目的。礼处于第一序位,对服饰形成制约。祭礼对祭服规定甚详,据《礼记·郊特牲》记载,祭祀的时候,天子穿的衮服上绘有日月星辰,以象征天,戴的冕上悬有十二旒,以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天子穿着的衮冕应天地之气,合四季之时;大臣穿着的玄端则无章彩纹饰,用玄色,取正直端方之意。此类象征最能体现尊卑有序、天人合一的礼仪文化精神。 在实际应用中,礼仪服饰的非日常生活性与日常生活有着强烈的区隔功能及意义。在不同的礼仪场合需要穿不同的礼仪服饰,呈现不同的象征意义,显示出礼仪的庄严与神圣。例如,在祭祀的场合需要穿祭服,“衣服不备,不敢以祭”;上朝的时候必须穿朝服,“吉月,必朝服而朝”;吊丧则要穿丧服,“羔裘玄冠不以吊”等等。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象征符号,借助特定的仪式、媒介进行再现或重构,使人们形成集体记忆,最终由“文化自在”走向“文化自觉”。 礼规定、指导服饰,但作为礼的物质载体的服饰,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亦可反作用于礼,二者交互形成服饰礼仪制度。尽管礼是服饰的决定因素之一,但服饰并不完全从属于礼。服饰在社会生活中既具功能性,又具必需性,其形成与演变以物理、心理、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为基础。因而服饰在礼制之外有其独立的演化历史,有时候还会反过来影响甚至改变礼制,与之形成相互转化的关系。 古代婚礼服饰“摄盛”的现象就是一个例子。“摄盛”是古代婚礼中特有的礼仪习惯,即为了显示礼仪之隆重,在亲迎当日,成婚之男女可以穿着高于自己身份、地位的服饰。此举非礼之常态,而是礼之权变,礼因人情民俗而变。《礼记·杂记上》:“士弁而亲迎。”郑玄注:“亲迎虽亦己之事,摄盛服尔,非常也。”孔颖达疏:“所以亲迎摄盛服者,以亲迎配偶,一时之极,故许其摄盛服。”婚礼亲迎着盛服是为了表达对婚姻的重视和对配偶的尊重。《朱子语类》载,士婚礼谓之“摄盛”,“盖以士而服大夫之服”“乘大夫之车”“重其礼而盛其服”。婚礼服饰“摄盛”是礼仪对人情的兼顾,对民俗的尊重。朱子云:“礼者,天理之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