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30885

3.1.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教学设计(表格式)+作业设计

日期:2024-11-18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10922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3.1.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教学设计
  • cover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1.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教学设计 主题 3.1.1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1.通过冰糖可分实验,了解是可分的,通过观察隧道显微镜下的分子原子图片,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同时能对微粒的特征提出猜测。2.通过酚酞与氨水实验、酒精与水混合、压缩空气与水三组实验探究,能够从微粒的观点去解释宏观现象,初步建立微粒观。3.通过观察酒精气球实验及画出变化过程中的微观图像,能从分子的角度解释现象,建立宏观现象———微观解释———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联系。 【评价任务】1.独立完成练习1(检测目标1、2、3)2.独立完成练习2(检测目标1、2、3)3.独立完成练习3(检测目标2) 【学习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跨进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微粒观的建构起着关键作用。本节课通过三个环节来完成既定目标。环节一借助冰糖可分将学生从宏观世界引入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通过展示隧道显微镜下的分子和原子图片证实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分析冰糖可分及分子原子图片,猜测微粒的特征。环节二对环节一中提出的猜测进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结合实验中出现的宏观现象,学生能够用微粒的观点去解释,初步建立微粒观。环节三既是对环节二的检测同时发展学生从模型建构的角度去认识,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将学生从宏观现象逐渐引入微观世界。本节课重点是从微粒角度认识宏观现象; 难点是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本课时属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课题1第一课时的内容,分子和原子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学生在初三物理第一课题中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和原子都很小,分子任何时候都在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知道分子间有间隙,气体分子间间隙大于液体大于固体。但是学生并没有建立准确的概念,学生对于分子原子的认识是片面的表面的,由于分子、原子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学生对此缺乏形象具体的认识,学习时还需加深这部分知识的认知。 【课前准备】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冰糖、小刀、研钵、球、注射器、棉花、小烧杯、气球药品:蒸馏水、氨水、酚酞、热水、酒精 【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景 提出假说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指导讨论,引出课题学生活动1学习任务1:冰糖可以再分吗?如何使冰糖分得更小问题:1.如何使冰糖固体分得更小?小刀切、研钵研、用水溶解 展示苯和硅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2.你认为哪组同学分得最小,为什么?用蒸馏水溶解,因为肉眼观察不到冰糖。学习任务2:观看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苯和硅的图片学习任务3:通过冰糖的溶解和分子原子的图片你可得知微观粒子有什么特征?小组代表回答:1.微粒很小2.微粒在不断运动3.微粒间有间隔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如何使冰糖分得更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途径理解物质是可分的,将学生从肉眼可见的宏观世界逐渐引入微观世界,再通过观察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图片,得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充分挖掘活动和图片的价值,引导学生提出微粒的特征,承上启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深度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感受科技在化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环节二:实验验证 间著知微教师活动2演示实验:酚酞与氨水混合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氨水的性质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 引导分析总结 为什么在酚酞和氨水溶液在不接触的情况下,酚酞溶液能变红?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演示实验:小试管中先装入蒸馏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