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664483

5.2《喜看稻菽千重浪》随堂练习 (含答案)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 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5-16 科目:语文 类型:试卷 查看:61次 大小:246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中职,模块,基础,2023,高教,语文
  • cover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 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薄 雾 水渠 奔赴 颁 发 瞬 间 挽 起 饥馑 分蘖 偏僻 一篼 田埂 土壤 签署 稻穗 屏 气 包扎 趋 势 矛 盾 花蕊 序幕 琼 斯 栽 培 蕴 藏 瞩 目 感慨 淤 泥 籼 稻 阐 明 欣慰 亩 产 麦糠 汕 头 劣 质 悬 殊 捍 卫 邀 请 公顷 自给 自足 重点成语 刻骨铭心: 鹤立鸡群: 身心俱疲 : 亦步亦趋 : 举世瞩目: 无与伦比: 无可辩驳: 自给自足: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 ,笔名佳英、英佳,吉林辉南人。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代表作品:《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本文是一篇 通讯。 《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描写对象是 ,汉族,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生前的演讲中提到,我有两个梦,一个是 ,一个是 。 真题训练 1.以下加点字词中,读音全部正确的是( ) A 饥馑(jǐn) 捍(hàn)卫 稻菽(jiāo) 刻骨铭(mínɡ)心 B 挽(wǎn)起 茎(jīnɡ)秆 屏(pínɡ)气 无与伦(lún)比 C 掖(yē)着 分蘖(niè) 一篼(dōu) 如鲠(ɡěnɡ)在喉 D 田埂(ɡěnɡ) 缅(miǎn)怀 花蕊(xīn) 罄(qìnɡ)竹难书 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刻骨铭心 义无返顾 力排众议 情不自禁 B鹤立鸡群 迫不急待 销声匿迹 趋之若鹜 C蛛丝马迹 专心致志 出其不意 根深蒂固 D斩钉截铁 栩栩如生 闻名暇迩 莫名其妙 3.填入以下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科学家是真理的 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②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 在薄雾之中。 ③ 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 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 A捍卫 埋伏 既然/那么 B捍卫 笼罩 既然/那么 C保卫 笼罩 只有/那么 D保卫 埋伏 只有/那么 4.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这位杂家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 B.9月18日上午,念过八旬的袁隆平院士亲自来到隆回试验田基地,查看超级稻的生长状况。 C.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D.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B.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C.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D.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每公顷日产107.4千克)达到了日产量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 课文理解 全文共四个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文章运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这四个小标题能否调换位置? 3.面对“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的贬斥,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 4.阅读以下文字,回答问题: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2)“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阅读全文后,试总结袁隆平的优秀品质有哪些? 答案 加点字注音 薄(bó) 渠(qú) 赴(fù) 颁(bān) 瞬(shùn) 挽(wǎn) 馑(jǐn) 蘖(niè) 僻(p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