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日本遣唐使 井真成墓志拓片 国家关系 民族关系 《礼宾图》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鎏金铜像 《燕然山铭》石刻 汉击匈奴,勒石记功 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国家关系,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 第11课 先秦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一、先秦时期的华夏认同 华夏认同: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华夏族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社会 发展比较先进 华夏族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频繁往来 密切联系 各民族交融, 华夏族更加稳定 分布更加广泛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萌芽阶段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少数民族的分布: (2)中央、地方政策: 1、秦朝: 氐 乌桓 夫余 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 典客 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 典属国 北击匈奴筑长城 南抚夷越设三郡 2、汉朝: 汉代对待周边邻居的关系,不是划境自守,而是开展。 ———许倬云《万古江河》 思考1:汉代相比秦代“开展”民族关系的表现? 典客 典属国 大鸿胪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击匈奴筑长城 南抚夷越设三郡 2、汉朝: 汉武帝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大鸿胪 思考1:汉代相比秦代“开展”民族关系的表现? 2、汉朝: 汉武帝 东汉时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 窦宪出击北匈奴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大鸿胪 思考1:汉代相比秦代“开展”民族关系的表现? 《燕然山铭》石刻 汉击匈奴,勒石记功 宪分遣......将南匈奴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洛山,大破之,单于遁走。 ———《资治通鉴》 护乌桓校尉 2、汉朝: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思考1:汉代相比秦代“开展”民族关系的表现? 大鸿胪 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河西走廊: “河西四郡” 西域: “西域都护府” ·屯戍政策———屯田生产+军事防御 材料:《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方式: ①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②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民屯 材料: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军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阶段 ———大迁徙、大交融 1、表现: 五胡内迁 北民南迁 汉化改革 共同开发 2、影响: ②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为国家统一和隋唐繁荣奠定基础。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鸿胪寺官员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节 ◎《礼宾图》 礼部 鸿胪寺 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 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含光门,使节进入长安必经之地,鸿胪寺与鸿胪客馆位于门东侧 隋唐两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各边疆民族地区。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隋朝: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4.和平交往: 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2.行册封: 册封岭南地区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3.设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