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习目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与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科举制度的变革: 2、清末选官制度改革: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干部制度: 2、公务员制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1)背景: (2)表现: 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世。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③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戊戌变法期间 清末新政期间 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 ②多设蒙养学堂。 ③1905年,废除科举制,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至此,科举制最终废除。 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指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发展学堂的原因。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总之,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改革背景: (2)官制改革: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科举制度被废除,急需要新的官制体系。 (3)选官制度: ①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学制特点: 1.学制系统完善; 2.学制设置制度化; 3.重视对实业教育的发展; 4.指导思想仍是“中体西用”。 光绪三十年(1904年),晚清政府责令学务大臣制订《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要旨是:今后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分两场,第一场在学务处,按学科门类考试,第二场在保和殿,以经史命题,“观其学识,以宗旨纯正,文笔明畅为合格”。考试分最优、优、中等三级,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等出身,再分配官职。 ②不久,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 结果:标志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2、选官制度的改革 (3)选官制度: 史料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西洋各国求习专门学业。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了学生章程。这时,已经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的人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还必须去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史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