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6 赤壁赋 登泰山记 学习任务一 单文阅读与鉴赏 学习任务二 群文整合,拓展阅读 学习任务三 表达与交流 学习任务一 单文阅读与鉴赏 【任务目标】 1.梳理文章的情感脉络,把握景、情、理完美融合的特点。 2.学习文章的描写技巧。 学习任务一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 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嘉祐二年(1057),苏轼登进士第。曾在凤翔、杭州、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再次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被追赠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学习任务一 赤壁赋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代表作有《贾谊论》《范增论》《平王论》《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学习任务一 【追溯背景】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向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些诗文。幸亏亲友及时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并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他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正月到达黄州,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垦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在黄州,苏轼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苏轼内心愤慨不平,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苏轼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 学习任务一 坡居士”。在这里,他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元丰五年(1082),苏轼又来到赤鼻矶。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泛舟游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此时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老庄思想和禅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及与田夫野老的交往中,他感到了温暖,并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使自己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学习任务一 【文体知识】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它主要有四个特点:①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④内容上侧重写景,借景抒情。经历了短赋、骚赋、辞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的“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代表作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学习任务一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壬戌( )( ) 窈窕( )( ) 冯虚御风( ) 扣舷( ) 棹( ) 溯流光( ) 幽壑( ) 潜蛟( ) 嫠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