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50019

中职语文第三单元第4课《促织》(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2276699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职,语文,第三,单元,4课,促织
    (课件网) 中职语文第三单元第4课 社会最低处的悲鸣 织 织 促 促 情景导入 斗蛐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唐代,并在 宋代达到盛行,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斗蛐蛐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逐渐发展成一种文化现象,涉及赌博、观赏和竞技等多个方面。 历史文化 素养目标 掌握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 语言理解与运用 把握文章线索,梳理情节上的转折与情感变化。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体会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 审美发现与鉴赏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人物的生存境况,进而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 文化传承与参与 2024/11/15 4 初读文本 整体把握文意 初读文本 整体把握文意 任务一 1、明确字音 里胥(xū) 裨益(bì) 爇香(ruò) 向隅(yú) 藁葬(gǎo) 惙然(chuò) 惭怍(zuò) 龁(hé) 俾(bǐ) 蠹(dù) 2、解题 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 “蛩qióng”。《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 促织 3、聆听朗读 ①尚(   )  ②故(   )  ③进(   ) ④才(  ) ⑤责(   )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崇尚,喜好 原来,本来 进奉 有才能。这里指勇猛善斗  责令 4、疏通文意 (第1段)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城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养着它们,抬高它们的价钱,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等待高价)。 (得分点:昂、直、居) 翻译画线的句子 ⑥假(  ) ⑦科敛(  ) ⑧丁口(   ) ⑨辄(   )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凭借,利用  摊派,征收  人口   总是 4、疏通文意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 数家之产 ①操(   )  ②售(  )  ③迂讷(  ) ④会(   ) ⑤敛(   ) ⑥户口(   ) ⑦败堵(  ) ⑧探(   )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从事  卖出。这里指考取秀才  迂拙而又不善于言辞  恰巧,正好  征敛  百姓  残破的墙垣  摸取 4、疏通文意 (第2段)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成名的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收获。”成名认为这些话说得对。(得分点:裨益、冀、万一、然) 翻译画线的句子 ⑨靡(   ) ⑩迄(    ) 济(    ) 款(   ) 股(    ) 流离(   )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无  最终  成功  规格  大腿  4、疏通文意 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 惟思自尽。 形容液体湿淋淋地 往下滴的样子 ①具(   )  ②诣(  )  ③祝(   ) ④翕辟(  ) ⑤竦立(   ) ⑥纳(  ) ⑦食顷(    )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准备  到,前往  祷告  开合。翕,合;辟,开  恭敬地站着  贡献,缴纳  4、疏通文意 (第3段)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