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第三单元《种树郭橐驼传》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3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时期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教学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把握重点词语句式,疏通文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概括文本,梳理文章结构。 审美发现与鉴赏:鉴赏对比和类比的手法,品鉴含蓄讽喻的艺术特征。 文化传承与参与:感受作者心系百姓的情怀,敢于针砭时弊的精神。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鉴赏对比、类比、讽喻的艺术手法,感受作者心怀百姓、针砭时弊的精神。 朴素中寄寓的治民大道 情境导入: 相传在唐朝,有一位名叫郭橐驼的农夫,他以种树闻名于世。郭橐驼并非天生就擅长种树,而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懈的努力,掌握了种树的秘诀。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种树郭橐驼传》,深入了解这位传奇农夫的生平和他种树的智慧。 任务一:读懂文意,概括文章内容 1.明确字音。 2.聆听范读,把握字音与断句,初步感悟文本内容 3.解题 ①种树:职业。 ②郭橐驼:人名。 ③传:传记,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拓展·文体知识 传 传记,文体名。亦单称传。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 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4.疏通文意并探究 梳理第一段并探究下面问题。 问题:第一段介绍郭橐驼的身世侧重介绍名字,“橐驼”并不雅,为何郭橐驼却认为“名我固当”,舍名自谓?这表现郭橐驼怎样的性格? (1)“橐驼”意为“骆驼”,骆驼是最能吃苦耐劳的动物,象征了人物勤劳、善良而又富有智慧的意义。 (2)表现了其乐观豁达、自信坚强的性格。 梳理第二段并探究下面问题。 问题:本段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塑造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的形象的?请找出相应的句子。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侧面:“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梳理第三段并探究下面问题。 问题:本段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并简要分析。 对比 郭橐驼 其他种植者 方法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态度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结果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木之性日以离矣 梳理第四段并探究下面问题。 问题:郭橐驼是怎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①先简要概括“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②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 梳理第五段并探究下面问题。 问题: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点明文章写作的目的,总结全文,揭示希望当官者不要苛政扰民的主旨。 任务二:梳理框架,探究主旨意蕴 1.梳理文章框架结构 2.本文的写作重点仅仅是介绍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吗?为什么? 本文不仅仅是介绍了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本文借为郭橐驼作传的方式,寓治国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