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景 谈 风 回忆里的“红色绿洲” 情景导入 聆听歌曲《红色记忆》片段 歌词 梦回这片红色土地 心里就澎湃滚烫记忆 这条小路留下多少 英雄足迹 倒下多少年轻身躯 那条小河流过多少 烈士鲜血 洗过多少伤痛血衣 啊红色土地民族记忆 你的英勇你的壮举 见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 …… 情景导入 聆听歌曲《红色记忆》片段 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的曲名是《红色记忆》,而在1940年底,身处国民党统治区的茅盾,也曾满怀着对延安的红色记忆,写下一篇经典的散文。散文中的记忆,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风景谈》。 素养目标 感悟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解放区战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化传承与参与 语言理解与运用 把握“炼字”艺术,分析评论语句的作用。 了解六幅“风景画”各自的精神内涵及相互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文学性与革命性”相结合的特点,了解曲笔手法。 审美发现与鉴赏 任务一 初读体会, 走近回忆里的风景 1.明确字音释义,疏通阅读障碍。 妩媚 wǔ 干坼 chè 似乎 sì 颀长 qí 锄锹 qiāo 浅濑 lài 摇曳 yè 半爿 pán 余晖 huī 掮客 qián 似的 shì 搔痒 shāng 河水汤汤 山坳 ào 瘙痒 sāo xū xū 黑魆魆 sào 1.明确字音释义,疏通阅读障碍。 形容读的书多,学识渊博,作文写得精彩。 下笔如有神: 身穿西装,脚穿皮鞋,形容人衣着整齐、体面。 西装革履: 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洋洋洒洒: 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形容人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空虚无聊。 百无聊赖: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 万籁俱静: 被识见广博或精通此道的内行人所讥笑。 贻笑大方: 2.通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1 文章中有多处评论性语句,其中有一种评价多次出现,请找到文中相关语句。 第①段: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第④段: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第⑥段: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2.通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1 文章中有多处评论性语句,其中有一种评价多次出现,请找到文中相关语句。 第⑧段: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第⑨⑩段: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2.通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2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① 与时代有关 《风景谈》写于1940 年底。茅盾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不得不在写作中运用曲笔。他回忆自己在延安参观、讲学时的见闻,怀着对延安的热爱,借谈“风景”向国统区人民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陕甘宁边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讴歌延安军民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怀。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2.通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观看延安视频(1939年真实录像,苏联拍摄的延安军民生活,罕见伟人窑洞指挥) 2.通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2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你是怎样理解的。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1921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7月,加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