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风的成因》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七课。本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性质。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使学生认识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天气现象等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 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聚焦: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引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思考。 2.探索: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实验包括: 准备一个蜡烛、一个透明塑料盒、一个蚊香、一个打火机等材料。 将蚊香点燃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点燃蜡烛,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再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3.研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风的成因。 4.拓展: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二)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三)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学生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2.学生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环境。 三、教学重点 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四、教学难点 1.解释风的成因,理解空气流动与风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模拟实验。 五、教学策略 1.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直观教学:通过演示实验、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4.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蜡烛、透明塑料盒、蚊香、打火机、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 2.学生准备:科学记录本、笔。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感受到风,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风的成因。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 2.播放风的视频:播放一段风的视频,让学生观察风的现象,感受风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风的现象,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聚焦问题 1.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风的成因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风的成因。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三)探索活动 1.实验材料介绍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蜡烛、透明塑料盒、蚊香、打火机等。 (2)教师介绍实验材料的用途:蜡烛用于加热空气,透明塑料盒用于观察空气的流动,蚊香用于显示空气的流动方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