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82011

9《屈原列传》《苏武传》比较阅读任务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4-12-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393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教案
  • cover
江河不忘古今恨,瀚海永留忠贞心 ———《屈原列传》《苏武传》群文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在疏通两篇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概括人物主要事迹,体会人物精神。 2.研习史传作品,比较人物精神及表现人物的艺术手法。 3.理解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对历史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重点 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探寻他备尝艰辛却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源泉。 教学难点 比较《屈原列传》与《苏武传》,理解作者的人生选择和精神内涵,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借鉴司马迁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的写法,写一则人物短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校电视台要拍摄“走近理想人格”主题系列视频,本期题目为《立世永不屈》,经过思量,敲定人物为苏武和屈原。假设同学们是电视台的成员,大家应该设计怎样的拍摄大纲,才能更好展现苏武和屈原高洁不屈的一生。 二、课堂活动 任务一:依据内容,解读历史人物精神,寻找共同人格精神 活动1:梳理传记内容 文章中写到了屈原哪些事迹,分别展示了他怎样的品质?总结归纳。 明确: 《屈原列传》内容梳理: 1—3段:主要叙述的是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交代了屈原的才干,介绍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最后赞美志洁行廉,可与日月争辉。 4—7段:主要叙屈原被免官职后,楚怀王三次被秦欺骗,最终客死秦国。 从侧面反映了屈原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价值。 8—9段:叙述屈原被“迁”的过程。 写出了屈原的“衷”与“贤”,阐明他与楚国命运的息息相关。 10段:叙述屈原和渔父的两次对话。 第一次解释屈原悲剧的原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第二次突出了屈原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苏武传》内容梳理: 1段: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2—8段:三次招降,苏武不屈。 2段:缑王谋反,殃及汉使 3段:张胜语武,恐负国 ,欲自杀 4段:卫律审武,引刀自刺 5段:卫律劝降,威逼利诱,宁死不屈 6段:幽禁窖中,饮雪吞毡 7段:牧羊北海,持节不渝 8段:李陵劝降,忠心表白 9—10段:汉匈和亲,白发归汉。 这些事情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苏武的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活动2:解读屈原之“志” 1.理解结尾一段“太史公曰”,思考: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可以看成是全文的总纲。作者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既是对屈原满腹才华、忠君爱国却不得重用得悲叹,还借贾生的责怪进一步对屈原的高尚品德再次升华,同时也借屈原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复杂情感。 2.太史公评价里说:“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结合文章第10段,谈谈屈原投江前的情形,听听屈原与渔夫的对话。 从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认识到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渔夫: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夫: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明确: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一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 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对话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