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龙岩市 2024-2025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9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任何艺术都有一个接受的问题,艺术家创作出艺术作品并不意味着艺术活动的完结,恰恰相反,“作者 死了”,而接受者———这一新的上帝却“活”了,一个新的艺术创造活动开始了。 艺术接受之维作为艺术作品中潜在的审美现实向有生命的审美现实的最终转化的必经之途,作为艺术 活动的最后完成的关键之维,也许是最深层最难索解的问题———它唯有待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待艺术理论 对“世界”“艺术家主体”“艺术作品本体”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形态的研究之后,方能把重心投向这一 个最后的“黑箱”。正因如此,科林伍德有感于艺术理论传统对接受主体的忽视而指出:“我们因袭了一个 悠久的传统,它从 18世纪晚期对天才的崇拜开始,持续贯穿整个 19世纪,这个传统是不利于这种合作的。 ”当然,科林伍德马上又充满信心,非常肯定地指出新时代的艺术新趋向:“艺术家们不像他们所习惯的那 样喜欢摆架子了,有许多迹象表明,他们比过去,甚至比一代(30年)之前更愿意把观众看成是合作者了。…… 艺术家的确把观众当成他们的合作者,从而共同努力回答下面的问题:这是否算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 20世纪以德国的姚斯、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和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阐释学都称得上是走向“接受 之维”的艺术理论,在艺术批评实践中则是艺术接受或读者反应批评。如果把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 提出的艺术的四要素,理解为构成艺术这一完整的活动的四个环节排列成“世界—艺术家—艺术作品—接 受者”的话,不难发现,西方艺术理论发展的侧重点正顺此序列而逐步游移变动。即传统最悠久影响力最 强大的是“摹仿论”,它强调文学对现实摹仿、反映、再现;继之是强调创作者之主体地位的浪漫主义文 论、表现论以及心理分析批评;20世纪初以来,又专注于艺术作品文本即形式的研究,即英美新批评、俄 国及捷克的形式主义文论和法国的结构主义等;到 20世纪中叶,方始明显地转向以阐释学、接受美学、读 者反映批评等为代表的注重接受者的艺术接受的理论潮流。 艺术接受与读者反应批评主张意义是在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接受者对艺术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 的作用。这一批评方法还突出艺术文本的未定性,或艺术文本的“空白”,主张空白是交流的基础,是接 受者产生积极接受和阐释的动力,没有空白就没有交流的必要;强调文学史的接受因素,因为文本的未定 性不仅存在于文本结构之中,也存在于历史之中。因为接受者是在艺术史的序列中,是在对艺术史的认知 第 1页/共 10页 中,建构对艺术对象的判断与认知的。更不用说,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都需要在接受者的创造 性接受活动中才得以实现。在中国的批评理论中,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曾经从接受者的个性兴趣 杂多而难以统一的角度谈到寻觅知音之难是因为:“(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 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 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这也是从受众的接受与反应的角度出发的一种艺术批评。 艺术接受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尤其是像电影这样的现代大众艺术,其威力巨大的传播功能和影 响力更是引人侧目。电影自诞生以来,观众的欣赏和接受的问题也始终为人所关注。无疑,电影艺术是视 觉和听觉的艺术,也是“蒙太奇”的艺术。它是通过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而产生新的意义的。这种无论 如何要让观众“看见”的视觉性,无论如何要“动起来”的“运动性”都称得上是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