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郭小川 青纱帐—甘蔗林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青纱帐、甘蔗林的基本特点,理解其在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绘。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景物描绘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写作背景】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当时,满怀革命热情的诗人踏过祖国的南方和北方,为人民群众伟大的奋斗精神所感染,接连写下许多基调高昂的诗篇,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1962年初,郭小川再度来到厦门,他站在香甜的甘蔗林里,联想到远在千里的北方的青纱帐,回忆起青年时期参加八路军,在青纱帐里打游击的战斗经历,曾经战火般严峻艰辛的岁月顿时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体味了困难和斗争,胜利和欢乐,领悟了其中深刻的道理。如诗人自己所说,《青纱帐———甘蔗林》便是“表现了我对克服困难的信心”。 【了解作者】 当代诗人———郭小川(1919年9月2日—1976年10月18日),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了解作者】 郭小川创作作品极多,主要著作有:《团泊洼的秋天》《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鹏程万里》《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还有一些政论、杂文作品。 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在诗作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不断奏出了昂扬的旋律,鼓舞广大人民感奋起来,推动历史前进。 解题 《青纱帐———甘蔗林》 青纱帐:借指夏秋间田野里大片 长得又高又密的高粱、玉米等。 青纱帐、甘蔗林两者外观相似“看见 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起青纱帐啊!” “———表示话题的转换,全文主要内容为青纱帐、甘蔗林。 先有青纱帐为话题展开,后转写甘蔗林内容,最后突出本诗歌主旨。 衷肠(zhōnɡ) 凛冽(lǐnliè) 高粱(liánɡ) 高亢(kànɡ) 琼浆(qiónɡjiānɡ) 挑衅(tiǎoxìn) 青纱帐(zhànɡ) 埋葬(zànɡ) 炽(chì)热 苍茫(mánɡ) 宽敞(chǎnɡ) 秸秆(jiēɡǎn) 【基础字音】 第一部分:(1)总体上抒发了诗人对青纱帐和甘蔗林的深厚感情,并表明了青纱帐和甘蔗林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2-11)青纱帐与甘蔗林的异与同,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时代的必然联系,说明自己之所以如此激动的原因。 第一层(2-3)赞颂青纱帐对自己的哺育之情和对祖国、对革命的丰功伟绩。 第二层(4-6)赞颂新的美好生活,追忆老一代革命者创业的艰辛,抒发自豪之情。 第三层(7-9)抒发老一代革命战士既爱甘蔗林也爱青纱帐的深厚感情。 第四层(10、11)歌颂新老战士新的战斗风貌。 第三部分(12):总结全诗,点明“青纱帐”与“甘蔗林”的象征意义。 【诗歌结构】 请说一说青纱帐场景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青纱帐:在北方“染上战斗的火光”“浴过壮丽的朝阳”“生出翅膀”“炼成纯钢”。 青纱帐:象征昔日艰辛的民主革命时期,那是中国人初心的发源地,遥远而又亲近。 甘蔗林与青纱帐有什么不同? 甘蔗林:“香、甜、美、亮”。 运用几种感官描写,营造出一副美好、安逸令人喜爱的场景,与青纱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