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雨 巷 戴望舒 导 入 PART 1 一到阴雨的气候,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人的心境也不由得会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咱们一些莫名的郁闷、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奇妙的心境又很难精确掌握,很难用言语逼真地表达,而“雨巷诗人”戴望舒十分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今日,就让咱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整体感知 PART 2 诗人简介 戴望舒(1905--1950) 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有现代诗派 “诗坛的首领”之美誉。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被称为“雨巷诗人”。 1 1923年和1925年,戴望舒就读于上海大学中文系和震旦大学法文系。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赴法国游学三年,1935年春回国。 1936年,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了《新诗》月刊。 戴望舒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诗风朦胧、含蓄。 诗人简介 1 诗人简介 1 抗战爆发后,他于1938年来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座》副刊。稍后,他和艾青主编了《顶点》诗刊。 1941年底,日本侵占香港。日本宪兵以从事抗日活动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他以狱中生活为题材,写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著名诗篇。 戴望舒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创作背景 2 《雨巷》创作于1927年的夏天,那时戴望舒只有21岁。 一年多以前,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下,他隐居于江苏松江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嚼味着大革命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即是这种心情的表现,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彷徨 寂寥 彳亍 惆怅 颓圮 páng huáng jì liáo chì chù chóu chàng tuí pǐ 字词读音 3 《雨巷》 3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歌赏析 PART 3 思考 2 《雨巷》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孤独 忧伤 惆怅 失落 哀怨 思考 2 整首诗歌出现哪些意象,所表达的意境是什么? 雨巷、篱墙、油纸伞、丁香 我、姑娘 背景道具 人物形象 意象 3 小巷在雨中,悠长、悠长又寂寥。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意象:雨巷 意象 3 颓圮的,让人有种破败、凄凉的氛围。 意象:篱墙 意象 3 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 意象 3 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空间。油纸伞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