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堂导入 这个虫子就是促织,俗名蟋蟀,性好斗。明宣德年间,宫中斗促织戏风靡一时。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假如别人用一匹骏马和你换一只小虫,你愿不愿意换呢? 选自《聊斋志异》 从跌入深渊到飞上青天 ——— 一只蟋蟀引发的悲喜剧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年),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 蒲松龄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直到72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 作家作品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 蒲松龄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了解作品 《聊斋志异》故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四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如《画皮》。 了解作品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 《聊斋志异》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了解作品 写作背景 清初统治者注意整顿吏治,但不能彻底扫除贪官污吏,更不能消灭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从侧面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与剥削。他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封建官吏横行无忌,豪绅恶霸鱼肉乡里,底层人民大众哀告无门的社会面貌,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促织》一文中有所体现。由于清代大兴文学狱,故作者只能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在封建社会仍具有普遍意义。 解题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促织,俗名蟋蟀、蛐蛐,性好斗,后腿粗壮,善于跳跃。唐宋以来 ,从宫中到民间,斗蟋蟀的游戏靡然成风。 促织 成名献促织(8) 开端 结局 发展 高潮 作者评促织(9) 故事的背景:朝廷征促织(1) 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杖责(2) 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3-4) 成名失虫到再得虫(5-7) 序幕 尾声 线索:促织 情节结构 课文字词疏通 第 1 段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 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 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 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 辄倾数家之产。 名词作状语, 每年 巴结,讨好 名词作状语, 用笼子 就 狡猾 形容词使动, 使…高,抬高 进奉 名作动, 有才能 通“值”, 价值。 动词使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