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11975

2.风景谈 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4-28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108829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风景,课件,高教,2023,基础,模块
  • cover
(课件网) 01. 新课导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作者:矛盾 风景谈 作者简介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笔名,浙江省 桐乡县乌镇人。现代文学家,“五四”新 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蚀》、《子夜》(其代表作); 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 矛盾(1896--1981)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矛盾(1896--1981) 整体感知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亲眼看到了边区军民的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写了这篇文章。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 整体感知 写作背景 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 “风景谈”即(我)谈风景,是宾语前置。 作者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 属于借景抒情。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的内容 。 解题 整体感知 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快速阅读,分别为这些画面命名。 理清思路 沙漠驼铃 沙漠 骆驼队 大小叮当 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快速阅读,分别为这些画面命名。 理清思路 高原晚归 黄土高原 种地人 晚归 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快速阅读,分别为这些画面命名。 理清思路 延河夕照 河水汤汤 余晖 彩霞 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快速阅读,分别为这些画面命名。 理清思路 石洞读书 石洞 札记 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快速阅读,分别为这些画面命名。 理清思路 桃林小憩 桃林 休息地点 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快速阅读,分别为这些画面命名。 理清思路 黎明剪影/北国晨号 清晨 北国 喇叭 号兵 剪影 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快速阅读,分别为这些画面命名。 理清思路 沙漠驼铃 高原晚归 延河夕照 北国晨号 桃林小憩 石洞读书 第1段“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第2-4段“高原晚归”“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第5-8段“石洞读书”、“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第9-10段“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 理清思路 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试归纳,并概括段意。 工作总结 理清思路 这六幅画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先写猩猩峡外的沙漠景色,经议论点明题旨后,提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基本观点 描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表现高尚的精神生活会给外界积极影响 描写战士的英姿,高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