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武功县绿野中学 刘云峰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1课——— 01 02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目录 CONTENTS 03 04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01 秦汉时期的 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北方匈奴、乌桓; 西部氐、羌; 西南夷;南方越族。 1.民族分布 夫 余 匈奴 羌 氐 东 越 南越 西南夷 乌桓 2.机构设置 3.边疆管理 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北逐匈奴,筑长城以防之 南抚夷越,设郡县以管之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汉朝: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1.机构设置 2.边疆管理 (1)军事打击和行政管理 北方———匈奴 西汉初 汉武帝 东汉初 89年 朝廷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西迁,无力再犯中原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汉朝: ②西部 ③东北 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设护乌桓校尉: (2)屯垦戍边与经济开发 ①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 ②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屯戍政策,将部分军队和民众迁移到边疆地区,通过建立军事据点和开垦荒田,实现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和防御。屯戍人员不仅负责军事防御,还参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汉朝: 汉代屯戍政策的作用 有利于抵御外敌入侵 降低了军费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 有利于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流交融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为后来的屯田制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他们在西晋灭亡后开始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5世纪,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法,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 巩固练习 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B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般对边疆地区采取怀柔笼络的政策,主要表现为通婚、册封、委以要职等。同时各朝代在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地区都有驻军,如汉朝在西域的驻军、明朝在西藏的驻军、清朝在新疆的驻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积极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 C.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自治政策 D.民族政策具有“恩威并施”的特点 D 0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隋朝的民族关系 1954年 1957年至文革期间 1982年 周边多族归附:突厥、吐谷浑、党项 加强岭南治理:“谯国夫人” 边疆广置郡县:因俗而治 三次抵达流求:加强与台湾联系 △谯国夫人(冼夫人),岭南俚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