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33198

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自制乐器》教学设计

日期:2024-11-2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55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大象,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 cover
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自制乐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自制乐器》是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单元以“声音”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自制乐器》这一课是在学生对声音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乐器,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材首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乐器,如吉他、钢琴、鼓等,让学生了解乐器的种类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乐器是如何发声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教材详细介绍了制作乐器的方法和步骤,包括选择材料、设计乐器、制作乐器和调试乐器等。最后,教材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与同学们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二、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不同的乐器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掌握制作简单乐器的方法和步骤。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提出关于乐器发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 能够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乐器,并对其进行调试和改进。 能够与同学们合作完成乐器制作任务,并进行交流和分享。 3.科学态度目标 对科学探究保持好奇心和兴趣。 勇于尝试和创新,不怕失败。 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合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乐器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乐器制作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乐器。 三、教学重点 1.掌握制作简单乐器的方法和步骤。 2.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教学难点 1.设计并制作出能够发出不同声音的乐器。 2.对制作的乐器进行调试和改进。 五、教学策略 1.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自主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制作乐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情境教学法:创设乐器制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各种乐器的图片、视频资料。 制作乐器的材料,如吸管、橡皮筋、纸盒、塑料瓶等。 工具,如剪刀、胶水、胶带等。 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 收集一些废旧物品,如易拉罐、饮料瓶、纸盒等。 准备剪刀、胶水、胶带等工具。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乐器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音乐是用哪些乐器演奏的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乐器的种类,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3.展示一些常见的乐器图片,如吉他、钢琴、鼓等,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乐器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乐器的种类和特点,增加学生对乐器的认识。 (二)探究乐器发声的原理 1.提问:乐器是如何发声的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乐器发声的原理。 2.让学生观察一些乐器的发声部位,如吉他的琴弦、钢琴的琴键、鼓的鼓面等,引导学生发现乐器发声的部位都在振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乐器的发声部位,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进行实验:将一个音叉敲响,然后用手触摸音叉,感受音叉的振动。再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的乐器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发声部位和结构不同。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总结乐器发声的原理,加深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三)设计制作乐器 1.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乐器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