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40726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8次 大小:1154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学期
  • cover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费孝通曾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我们对于社会的认识主要来自书本与经典,所以才有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认知格局。强调书本以及经典的重要性,当然很有道理,因为经典记载了过去我们认识世界的经验和总结。但是,费孝通认为若是只通过书本来认识社会的话,应该有两个逻辑前提:一个是过去出版的著作里包含了人类所有的知识,因此任何知识都可以从书本中得到了解;另一个是过去的书中应该包含了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这两个逻辑前提是不成立的。特别是在一个发展日益迅速、竞争强度日渐增加、社会状况日趋复杂的时代,我们的认知也处在知识爆炸的情境中。这样的中国,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解决问题的需求,要面对的要素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所以按照费孝通的说法,认识和治理中国这样的社会,应该以社会调查作为根本途径。 费孝通认为社会调查是认识论的起点。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是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回到实践的一个认识过程。我们要认识社会,必须从实际调查出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费孝通真正将社会调查变成理论体系,形成社会学调查,与他攻读博士学位阶段严格的学术训练有关,这使他可以通过专业的眼光去看待过去做过的社会调查。费孝通强调了社会调查与社会学调查的区别。社会调查是描述性的,告诉我们社会是什么,《江村经济》这本书就是一种描述性的著作,也就是如今所说的民族志。社会学调查是要带着问题或假设去调查,除了描述还需要解释,费孝通从社会调查到社会学调查的分水岭,是云南三村的调查。1938年,费孝通从英国拿到博士学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回到云南,希望将刚刚学到的这套社会学方法运用于调查。他带着问题,在《江村经济》的基础上,去调查研究中国的乡村社会。这就为如今调查需要使用哪种模式做了一个区分,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个民族志的调查,有时需要做一个社会学的调查。 (摘编自周大鸣《认识中国:从费孝通的社会调查经历谈起》) 材料二: 为摸清社会现实,以图与日寇长期斗争,抗战时期颠沛西南的费孝通领导了云南三村调查。在《禄村农田》的导言中,他提出“型式”的概念。禄村调查是对《江村经济》结论的验证,费孝通认为禄村和江村是两种不同的社区,代表着两种“型式”。“型式”强调的是社区之间的不同,但他并不是完全没有看到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型式”概念已经包含“类型”的意味了,区别两种不同的社区,进行归类划分,只不过是将相远的或不同的区别开来。而《云南三村》出版后,“类型”作为一个研究着眼点展现出来,它着重于由特殊的事物或现象抽象出来的共通点。在此阶段,他不再只着眼于社区间的区别,而注重观察其结构的相同、相似之处,把相同相近的归在一起,形成“类型”,以达到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 1978年后,费孝通都在用社会调查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志在富民”的社会科学家情怀。1983年开始小城镇研究时,费孝通提出“类别”的概念,对“小城镇”这个总体性的概念进行分类。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其范畴比较复杂,功能也不尽相同,且都具有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