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感悟人物成长历程。 3、品味小说自然环境描写。( 【重难点】 1、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感悟人物成长历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文学奖吗?那你听说过“小”诺贝尔文学奖吗?其实这个奖就是“国际安徒生奖”。这个奖项两年一次,奖励的是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儿童图书作家和插图画家。2016年的4月4日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这项荣誉,实现了华人在该奖上零的突破。曹文轩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草房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儿童文学大师在《草房子》中关于杜小康成长的故事———《孤独之旅》。(板书) 【过渡】这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我们就从这三要素入手学习这篇课文,学习之前先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 理清孤独 快速默读课文,结合小说三要素,用一句话概括“孤独之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本文写了(主人公)因(原因)跟着父亲去(地点)(事情),在经历了一场(具体的环境)之后,变得(性格)的故事。 本文写了(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跟着父亲去(远方的芦荡)(放鸭),在经历了(孤独)一场(暴风雨)之后,变得(坚强成熟)的故事。 三、默读课文 体会心理 感悟孤独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读课文,根据提示(提示:出发时———到达芦荡———安顿之后———时间久了———雨后天晴)找出杜小康在不同时期心理活动的语句,感受他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1、出发时: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使他茫然。前方是未知的。“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望到的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空而远的一切让他感到茫然恐惧。 2、到达芦荡: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害怕胆怯 3、安顿之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孤独单调 4、时间久了: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不再忽然地恐慌 5、雨后天晴: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长大坚强 总结:初到芦荡,杜小康不敢面对现实、希望逃避现实。当父子俩都清楚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的时候,逐渐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了。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杜小康经受住了考验,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鸭子,在这趟“孤独之旅”中成熟了。所以说杜小康的放鸭之旅是一次孤独之旅,更是一次成长之旅。正如曹文轩所说: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四、精读课文 分析环境 体会孤独 【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大多是小说主人公内心的折射,透过景语感悟情语是还原人物心灵的重要方法。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他的内心和精神是孤独的,他周围的环境也是孤独的。这孤独的自然环境中主要有三大景物: 有一群(鸭子),一片(芦荡),还有一场(暴风雨)。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