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59593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课件(共47张PPT)-【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23292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堂,九年级,PPT,核心,同步,新课标
  • cover
(课件网) 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下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目录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诗文朗读 内容精讲 结构梳理 主题归纳 艺术特色 课后作业 课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新课导入 诗意中国,源远流长。诗词是千年时光构建的,收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像一本本心灵相册,等待着我们去打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世界。 重点: 1.了解词独特的形式特点,体会词独特的抒情方式。 2.通过诵读,感受词独特的节奏韵律。 难点: 把握诗词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此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意,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诗文朗读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内容精讲 1.“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泰然处之。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乐观阔达的生活态度。 内容精讲 2.“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官场上的争斗。 “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 结构梳理 雨中东坡 豁达乐观 泰然自若 雨后东坡 定风波 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勘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主题归纳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艺术特色 1.一语双关。 “也无风雨也无晴”表面是说自然气候,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甚至无视所有风雨,表现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艺术特色 2.以小见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的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界,洞察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人生哲理。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9年1月1日1),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著有《简斋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在播迁之后,仅能自立,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诗文朗读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内容精讲 1.赏析“长沟流月去无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