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875254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

日期:2024-12-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142431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课,新航路,航路,开辟,后的,食物
  • cover
(课件网)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狼桃变美味”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据刘小方《可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2课 第2课 (导言)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交流范围有限 交流物种较少 引发的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传播和交流,有人称之为“全球物种大交换”也有人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阅读材料,指出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物种名称 传入地区 传入途径 推广 玉米 欧洲 亚洲 (中国) 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 (起初仅供观赏) 16世纪中期在南欧广泛种植 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 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 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明朝时传入,先在边疆或丘陵地区种植后逐渐拓展到平原地区。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 传入途径与玉米相似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传入后推广较为缓慢 马铃薯 甘薯 明朝时传入中国,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由西班牙人带入欧洲 (起初仅供观赏) 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经过改良培育,18世纪末新品种又传回美洲 番茄 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 明朝万历年间传入,长期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15世纪传入西班牙 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 辣椒 16世纪中期传入中国,称为“番椒” 西南、中南地区气候潮湿,辣椒较为流行 美洲物种的外传示意图 西班牙、葡萄牙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番茄 辣椒 南瓜 西班牙 西班牙 葡萄牙 美 洲 欧 洲 亚 洲 中国 非 洲 欧亚非物种传入美洲示图 美 洲 欧 洲 亚 洲 非 洲 大 洋 洲 欧洲移民 欧亚大陆物种: 农作物: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等;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 咖啡 西班牙 西班牙 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有什么特点?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内容丰富性; 结果双重性; 时间长期性。 欧洲主导性; 范围全球性; 交流双向性;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中国: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明清人口大量增加。 (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土豆耐寒,落地就生根,入土必出芽,饱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