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圆锥曲线的方程 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共2课时 第1课时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1.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了解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的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 3.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并渗透数形结合、等价转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4.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会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5.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创设情境 情境一:某天文台对海尔-波普彗星进行了长期的观测,经天文学家计算,我们得知从1997年2月中旬起,海尔-波普彗星将逐渐接近地球,4月过后又将渐渐离去,并且大约两千多年后,它将再次光临地球上空.天文学家是根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原来,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轨道是一个椭圆,通过推算它的运行轨道的方程,算出它的运行周期及轨道的周长,即可得出这一结论.可见只要你留心,就能发现椭圆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那么在数学方面,我们应学习和掌握椭圆的哪些内容呢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引入课题. 情境二:用一个垂直于圆锥的轴的平面截圆锥,截口曲线(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是一个圆.如果改变圆锥的轴与截平面所成的角,那么会得到怎样的曲线呢 答:用一个不垂直于圆锥的轴的平面截圆锥,当圆锥的轴与截面所成的角不同时,可以得到不同的截口曲线,它们分别是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我们通常把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和图片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圆锥曲线,同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为后继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任务1:椭圆的定义. 探究1: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什么 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给出探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并注意观察. 答: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一个圆,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探究2: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如图),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在这一过程中,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给出探究要求,学生按小组进行操作. 思考:(1)在画图的过程中,细绳的两端是固定的还是运动的 在画图过程中,绳子长度与两定点距离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在画图过程中,绳子的长度变了没有 说明了什么 答:(1)细绳的两端是固定的. (2)绳子长度大于两定点距离. (3)绳子的长度不变,说明移动的笔尖(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总结:探究2所得到的图形就是椭圆.满足的几何条件有三个:定点、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常数要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 【概念的形成】根据上述探究过程,类比圆的定义,可以得出椭圆的定义. 椭圆的定义: 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焦距的一半称为半焦距. 探究3:(1)若绳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 若不是,是什么图形 答:不是,是线段. (2)若绳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呢 答:无轨迹. 【总结】设集合,,其中,均为大于0的常数.当时,点集为椭圆;当时,点集为线段;当时,点集为空集,即动点的轨迹不存在. 设计意图:以探究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通过画椭圆,小组讨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感性经验. 任务2:椭圆的标准方程 思考:用坐标法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