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49557

第二十一课《克服 “坏脾气”》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5 科目: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512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二十,一课,克服 “坏脾气”,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 cover
《克服“坏脾气”》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一、课题 克服“坏脾气”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针对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在“克服‘坏脾气’”章节,教材先介绍了“坏脾气”的常见表现形式,如易怒、暴躁、焦虑等情绪反应在生活学习中的具体体现,使学生能够对照自身情况进行初步识别。接着深入分析了“坏脾气”产生的根源,涵盖生理因素如荷尔蒙变化、心理因素像压力应对方式、认知偏差以及社会环境因素例如家庭氛围、同伴关系等多方面内容,为全面理解“坏脾气”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一系列克服“坏脾气”的基本方法框架,包括情绪觉察、自我调节技巧、沟通与人际关系改善策略等,但这些内容相对较为宽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细化、拓展与深化,补充生动鲜活的案例和切实可行的操作练习,引导学生将教材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情绪管理能力,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情绪挑战,促进心理健康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坏脾气”对自身及他人的负面影响,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改变的内在意愿,培养学生对良好情绪状态和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与追求。 2.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情绪管理观念,让学生明白情绪是可以自我调控的,帮助学生在面对情绪问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增强学生对自身情绪的责任感。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坏脾气”的各种表现形式、产生原因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包括对身心健康、学业成绩、社交互动等方面的影响。 2. 熟练掌握多种有效克服“坏脾气”的方法和技巧,如情绪识别与表达方法、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的自我暗示、合理的认知重构以及有效的沟通技巧等,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 (三)核心素养目标 1. 情绪管理素养:着力培养学生敏锐感知自身情绪变化的能力,使其能够准确识别“坏脾气”的触发点,并及时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将情绪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逐步提升情绪管理素养水平,形成健康稳定的情绪特质。 2. 人际交往素养:帮助学生认识到“坏脾气”在人际交往中的破坏作用,教导学生通过改善情绪管理来促进与他人的有效沟通和良好互动,学会理解他人感受、尊重他人意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 3. 自我认知素养: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自己“坏脾气”背后隐藏的性格特点、思维模式和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对自我的全面了解和深度反思,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完善和成长,提升自我认知的准确性和深度,为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 问题解决素养:当学生遭遇因“坏脾气”引发的各种生活和学习问题时,如与同学发生冲突、学习效率低下等,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的情绪管理知识和技巧,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和应变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展示、视频播放、角色扮演等,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呈现“坏脾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让学生能够清晰地对照自身行为,深刻认识到“坏脾气”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从而引起学生对自身情绪问题的高度重视。 2.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一套实用有效的克服“坏脾气”的方法和技巧体系,包括从情绪的觉察与认知、情绪调节的具体方法到长期情绪管理习惯的养成等多方面内容,并通过详细的讲解、示范和实践操作练习,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方法,能够在不同情境下自如运用。 (二)教学难点 1. 深入挖掘学生个体“坏脾气”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涉及到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