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化学方程式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定义,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探究,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征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和比例关系,初步形成定量认识物质变化的比例视角。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提问导入】怎样才能准确、简便地描述化学变化,体现其中的物质转化关系与定量关系,从而更好地为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服务呢? 倾听,思考。 提问引入,让学生带着疑惑听课,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环节二 新课讲解 【讲解】前面我们知道,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用文字表示为: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从文字表达式中,我们可以知道: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但也有很多不足:书写不简便、不利于国际交流、不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不能反映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这也太复杂了。 【过渡】很显然,文字表达式是不行的,因此化学家用化学式等国际通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以及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 【讲解】例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可表示为:C+O2CO2。这种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作化学方程式。 【思考讨论】想一想: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分组分析化学方程式与文字表达式有什么不同,化学方程式能提供什么信息? 【展示】 【讲解】通过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表明了反应物是碳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反应条件是点燃,体现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关系。 该反应中碳原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个数比是1:1:1,即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计量数比)。 表示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是12:32:44,即化学式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前面的系数所得的值之比。后2条信息体现了化学反应中的定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把“物质转化关系”和“定量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总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C + O2 CO2 1.物质转化关系: 宏观上,表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即定性认识化学方程式。 2.定量关系: 微观上,表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微粒个数比。 质量上,表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过渡】如何读化学方程式呢? 【讲解】化学方程式能直观地体现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关系和定量关系,其读法有异于数学中的方程式。 ①物质转化关系方面:把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全读出来,注意“+”读作“和”,“=”读作“生成”,不能读成“等于”; ②定量关系方面:把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读出来。 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 C + O2 CO2 宏观读法: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微观读法:每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时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质量读法:在点燃的条件下,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思考讨论】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1)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发现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 + CuSO4=Cu + FeSO4 提示:O-16 S-32 Fe-56 Cu-64 (2)氢气是有广阔发展前途的清洁能源,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反应是氢能利用的化学基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 + O2 2H2O 提示:H-1 O-16 【总结】 (1)①表明了反应物是铁和硫酸铜,生成物是铜和硫酸亚铁。 ②该反应中各物质的粒子数目比是1:1:1:1。 ③表示各物质的质量比是56:160:64:152。 该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①宏观读法: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和硫酸亚铁。 ②微观读法:每1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